我们这一念能思议的心,当下就是不思议境

2022-03-22 21:33: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  述


   第五十七集(二)

圆教

(六)十乘观法

1. 观不思议境



图片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五十七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时长:37:09






(六)十乘观法


十乘观法,出于《摩诃止观》,智者大师依法华经义而立。


所谓十乘观法:一观不思议境,二真正发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观,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道品调适,七对治助开,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离法爱。用这十种法门,便可以从凡夫地,到佛的涅槃果海。


这十种法门的生起是这样的:自己已经了达不思议境界,便能发菩提心,悲悯众生;从此修止观法门,以满弘愿;既有弘愿妙行,便能遍破一切障碍;在遍破一切障碍的时候,能知某法是通,应该护持,某法是塞,应该破除;从此自能进修三十七道品;用三十七道品对治惑业,助开妙理;于一切位次,不僭不滥;于一切顺逆苦乐的境界,都能安忍不动;亦不著相似中的法爱。因此,便能超越凡夫地,入菩萨位,趋入如来的涅槃果海。

--- 《天台宗纲要》原文





圆教的十乘观法里就有菩提心了,前面都是说真正之心,菩提是什么?就是佛心。在圆教里才真正讲到“以佛心为己心”。


金刚乘主要就是以菩提心为基础的。所以菩提心的生起有特殊的方便法,比如五部大论(《戒论》、《俱舍论》、《释量论》、《入中论》、《现观庄严论》)。


比如忆母恩、念母恩、报母恩,然后生起愿菩提心,愿菩提心还属于俗谛的菩提心。在愿菩提心所摄下,再去学习教理,行持种种法,就是行菩提心。


有了愿菩提、行菩提,以此为因,积累资粮就很快,修行就很踏实。然后通过殊胜的法、殊胜的因缘、殊胜的善知识加持,现前胜义菩提,以胜义菩提为理、为因,再进入事上修,然后再产生方便,就这样层层为因。


当这个殊胜的因感得果的时候,这个果又迅速地成为修行的因,再感得殊胜的果,就这样互为增上,就像嗡嘛呢呗美吽一样旋转增上,就像人的DNA一样螺旋向上,就像春天的树一样,发出新枝,再长新叶,就这样越长越大。




   扩展学习资料


Buddhism



一念空见具十法界。即是法性。法性更非远物。即是空见心。净名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当于六十二见中求。三法不异。故宛转相指。一切众生即是菩提不可复得。即圆净解脱。五阴即是涅槃不可复灭。即方便净解脱。众生如即佛如。是性净解脱。佛解脱者即是色解脱等五种涅槃。空见心即是污秽五阴。五阴即有众生。众生即有五阴。名色众生更互相缚不得相离。观此五阴即是涅槃不可复灭。本无系缚即是解脱。本有解脱摄一切法。故言解脱即心而求。又观见心五阴即是法性。便无复见心五阴。因灭是色获得常色等法性五阴。因灭众生获得常住法性众生。能一色一切色。一识一切识。一众生一切众生。不相妨碍。如明镜净现众色像。是名性净。三种解脱不得相离。不纵不横不可思议。圆满具足空见中求。是名不可思议境。

 

--《摩诃止观》卷十

隋 · 智者大师



图片




(六)十乘观法


藏、通、别、圆四教,都谈十乘观法,不过有偏圆深浅的不同。现在是谈圆教的十乘观法。


第一、观不思议境。

观一念心,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后,亦不一时,广大圆满,横竖自在。上根的人,正观这不思议境。


一念心,是一刹那的五阴识心。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本来都是不思议境,但因境界宽广,难以示人,所以就不取十二入、十八界,而但取五阴;五阴中又不取色、受、想、行四阴,而但取识阴。犹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的取识阴,令人易于修观。指出这一刹那的五阴识心,正是拣去思议心,而专取不思议心;一刹那的五阴识心,当下便是不思议境,更不可离却思议心,而另觅不思议心。

--- 《天台宗纲要》原文





一念心就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一念心就是一刹那的五阴识心,这当下的五阴识心就是不思议心。


如果我们想明白这个了,六根、十二入、十八界就都会想明白了。我们现前这个五阴识心,奇妙不奇妙?


“一刹那的五阴识心,当下便是不思议境,更不可离却思议心,而另觅不思议心。”我们当下这一念能思议的心,实际就是不思议状态。


图片




(六)十乘观法


所谓不思议境,如《华严经》所说:“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种种五阴,是说十法界五阴。


十法界有三种意义:第一依真谛讲,十法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法都是假名,法界是真空,十法依于真空法界,也就当下即是真空法界,是为十法界。第二依俗谛讲,十法是佛乃至地狱,界为界分,佛乃至地狱十法,各有界分,差别不同,是为十法界。第三依中谛讲,佛乃至地狱,当下即是中道第一义谛真如法界,是为十法界。

--- 《天台宗纲要》原文





所以心造诸世界。我们每天做晚课都念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来自《华严经》,其中也比喻,用黄金做出来的佛像、菩萨像、声闻像、缘觉像、天人、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的像,请问黄金的本性有没有改变?没有。但是黄金又做出十种不同的像,从这差别不同来说,称为十法界。从相同的部分来说,十法界都是黄金。这也是《华严经》的比喻。



   扩展学习资料


Buddhism





此长者子,为被四流漂泊者,造大法船;为被见泥没溺者,立大法桥;为被痴暗昏迷者,燃大智灯;为行生死旷野者,开示圣道;为婴烦恼重病者,调和法药;为遭生、老、死苦者,饮以甘露,令其安隐;为入贪、恚、痴火者,沃以定水,使得清凉;多忧恼者,慰喻使安;系有狱者,晓诲令出;入见网者,开以智剑;住界城者,示诸脱门;在险难者,导安隐处;惧结贼者,与无畏法;堕恶趣者,授慈悲手;拘害蕴者,示涅槃城;界蛇所缠,解以圣道;著于六处空聚落者,以智慧光引之令出;住邪济者,令入正济;近恶友者,示其善友;乐凡法者,诲以圣法;著生死者,令其趣入一切智城。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十八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图片




(六)十乘观法


一刹那的五阴识心,具足十法界;十法界中,每一法界,又各各互具十法界,便成百法界;每一法界,又各各具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如是,百法界便具千如是;每一如是,又各各具有三种世间,所谓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这样,就成为三千种世间,所以说: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一刹那的五阴识心,无不具足这三千性相,百界千如。

--- 《天台宗纲要》原文




实际上这个黄金就是心。所以我师父悟公上人在圆寂前五天跟大众开示的时候,还是讲到这个,“三点如星相,弯钩似月牙,披毛从此得,作佛也由他”。

 

这个心上面有三点,像星星一样,斜斜的、弯弯的像月亮一样,用星星、月亮来指天地万物。成佛是不是心的圆满相?圆满的报,就是佛果;不圆满的报,就是不圆满的业报相。上品的贪嗔痴的业报就是地狱,中品的就是饿鬼,下品的是畜生,所以都是从这个心而来的。

 

了解这个道理之后,我们修行就是一个自觉的行为了。自己还有那么多业障要消,有那么多的父母亲要我们去报恩,有那么多过去伤害的众生要我们去忏罪,要我们去超度,去化消冤结,所以真修行了,是不需要督促的。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人天善法】为何学佛后发现他人更多缺点
· 保持正念 不可轻慢佛陀所说教法——《灵峰宗论》 第二课
· 觉而有情,乃菩萨 【中英西韩】
· 清凉悟语:善良有始,而无终
· 祂的涅槃,是从死亡程序里的彻底脱离
· 六字大明咒的甚深义
· 这就是佛菩萨的游戏
· 只有难忍的悲心才会策动这种教法
· 一个人要懂得自我增值,才会越老越值钱
· 莫负己灵 要干符合佛性的事
· 恭迎观世音菩萨圣诞 || 多念观音少妄想
· 最美好的祝福 【中日双语】
· 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 好好精进,珍惜这稀有难得的时机
· 寻声救苦,有求必应,祂的故事从五台山开始〡恭迎观音菩萨圣诞
· 必得利益!祖师力荐的三种修行方法
· 恭迎观世音菩萨圣诞〡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皆应(见者增福增慧)
· 轮回有真相吗?
· 恭迎观世音菩萨圣诞 | 我们心中永远的希冀和信仰
· 【茶香慧日寺】:佛陀的难处谁人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