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教的见,是成佛的因

2022-03-16 21:32: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五十四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时长:55:51


图片
 图片


《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  述


第五十四集(一)

圆教

(五)六即

1. 理即

2. 名字即

3. 观行即

4. 相似即

5. 分证即

6. 究竟即


(五)六即


3. 观行即

(3)说法品。讲说大乘经典,既能自利,亦能利他,彼此得益,叫做说法。

《法华经》:“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智者大师说:“行者内观转强,外资又著,圆解在怀,弘誓熏动,更加说法,如实演布。”安乐行云:但以大乘法答。设以方便随宜,终令悟大。净名云:说法净,则智慧净。毗昙云:“说法解脱,听法解脱。说法开导,是前人得道全因缘,化功归己,十心则三倍转明,是名第三品位。”

在这时候,内修理观,辗转增盛,以大誓愿,更加说法,如实演布,利益他人。以前十心(十法成乘),更加明显,这是第三说法品。引《法华经安乐行品》、《净名经》、《阿毗昙》等,所以说明说法的意义。

--- 《天台宗纲要》原文


图片



“行者内观转强,外资又著,圆解在怀,弘誓熏动,更加说法,如实演布。”


因为当你自己读诵、理解的时候,就形成了内在的觉悟,同时再去为大家讲解的时候,这个讲解的动力就会转成内在的动力,就像一个老师上课一样,实际上学生是他学习的一个最大动力。


所以在说法品中,观行即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不能对这个法观行并得受用,在这个过程中,说法是很重要的。《安乐行品》里面也讲到,“但以大乘法答,设以方便随宜,终令悟大。”“方便随宜”就是说,他虽然暂时没有办法悟到大的,但是种种方便施设令他趋向,最后得到大的领悟。



安乐行是涅槃道。涅槃有三义,谓三德秘藏。行有三义,谓止行,观行,慈悲行。止行者,三业(身口意)柔和,违从(逆顺二境)俱寂。即是体法身行。上文所谓如来衣也。观行者,一实相慧,无分别光,(光即是智)即是体般若行。上文所谓如来座也。慈悲行者,四宏誓愿,广度一切,即是体解脱行。上文所谓如来室也。总此三行,(止行观行慈悲行)为涅槃道。总于三德,为行之境。境称安乐,道称为行。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五

隋 · 智者大师



图片




(4)兼行六度品。

随喜、读诵、说法以外,还能兼行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以此六度,利益他人,理观为正,事行为傍,叫做兼行六度。

《法华经》:“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智者大师说:“上来前熟观心,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即傍兼利物,能以少施,与虚空法界等,使一切法趣檀,檀为法界。大品云:菩萨少施,超过声闻辟支佛上,当学般若,即此意也。余五亦如是,事相虽少,运怀甚大。此则理观为正,事行为傍,故言兼行布施。事福资理,则十心弥盛,是名第四品位。”

在这时候,正观愈明,即兼行布施等六度,以少物施,能令功德与虚空法界同等,但仍以理观为正,六度等为傍,所以名为兼行六度。以前十心(十法成乘),更加增盛。这是第四兼行六度品。大品是摩诃般若经,经中广赞般若。般若即是妙法,即是不思议理性,即是大乘;学般若,即是修理观。

--- 《天台宗纲要》原文


图片



“兼行六度”,我们是能够理解一点的。这几天我们学到圆教的内容之后,虽然没有真正地领会,但哪怕读一读,想一想,闻、思一下,都觉得身心充电充得满满的,念佛也觉得佛号好有力量,对戒律的无作妙体,也觉得特别有信心,哪怕密宗也不密了,思路就比较清晰了,乃至我们做早晚功课也不一样了,做施食的时候也不一样了。


当我们有了一丝一毫的圆教的见地,然后再去兼行六度的时候,我们自己是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




图片

圆教之见地

一丝一毫



(5)正行六度品。

从兼行六度品,进一步,到正行六度品。

《法华经》:“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持戒等。”智者大师说:“行人圆观稍熟,事理欲融,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故具行六度。若布施时,无二边取著,十法界依正,一舍一切舍,财身及命,无畏等施;若持戒时,性重讥嫌,等无差别,五部重轻,无所触犯;若行忍时,生法寂灭,荷负安耐;若行精进,身心具静,无间无退;若行禅时,遊入诸禅,静散无妨;若修慧时,权实二智,究了通达;乃至世智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具足解释佛之知见,而于正观,如火益薪,此是第五品位。”

在这时候,理观愈熟,便能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所以能正行六度。行六度时,能以实相融通,一一诸度,无非法界,这是第五正行六度品。

--- 《天台宗纲要》原文


图片


通过兼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慢慢增上福德,慧也越来越明朗,圆教的见就越来越清晰,行人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大。这时候从兼行六度到正行六度,《法华经》说,“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持戒等。”智者大师说,“行人圆观稍熟,事理欲融,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故具行六度。”“圆观”就是圆教的智慧,“圆观稍熟”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理无碍,“事理欲融”就是事无碍,理已经融到事里去了,“涉事不妨理”是理事无碍,“在理不隔事,故具行六度”就是事事无碍。华严的四无碍境界,理路就顺出来了。理是什么理?圆教的智慧就叫理。


“若布施时,无二边取著”,无二边取著就是无能施和所施。“无能所”就是圆的境界,圆的境界是十法界都依正的,所以这个互为因果的。“一舍一切舍,财身及命,无畏等施”,财是外财,身是内财,包括法施、无畏施,这个施里不单单法界依正,甚至所有施的德都融在里面了。


“若持戒时,性重讥嫌,等无差别,五部重轻,无所触犯”,性指性戒,没有受持不杀生戒的人杀生,也是有罪的。我们受了戒的呢?比如受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不管是重戒还是轻戒,乃至是讥嫌,等无差别。


实际上具有圆见的智慧的时候,持一戒而所有戒德圆满;在一施中而施度圆满。“若行忍时,生法寂灭,荷负安耐”;在修忍的时候,也是这样,忍度圆满。“若行精进,身心具静,无间无退;若行禅时,遊入诸禅,静散无妨”,动静无碍,动亦禅、静亦禅。“若修慧时,权实二智,究了通达,乃至世智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所以圆教的见就是成佛的因。


什么叫实相?实相就是一切皆实相,圆教的见就是这样的。“具足解释佛之知见,而于正观,如火益薪,此是第五品位。”所以当圆见充盈的时候,六度皆得圆满。这个就叫圆见的功德。



图片

(五)六即


这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五品位,是外凡位,圆伏五住烦恼,与别教十信位齐,而复大胜。从此进修,便登相似即位。

--- 《天台宗纲要》原文


图片


这个我们都是读一读,具体的为什么这样,我们实际上还没有理清,“圆伏五住烦恼,与别教十信位齐”,这是我们要去面对的,要像数学计算一样,要去把这些概念、名相理清对应出来的。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常念三皈依
· 身心体会 ,那份欢喜与清凉
· 到底哪一种忏悔方法好呢?
· 无明,能不能破?
· 开悟者的生活日常
· 忏悔意的三支所造的罪业
· 每一天,都很重要
· 【茶香慧日寺】:自家一片闲田地
· 虚云老和尚:妄起即觉 觉即妄离
· 两种清净的人 【中泰双语】
· 有功德 更要警惕
· 一键知晓中国各时期佛像特点
· 不要在无意义的事上,过分地消耗时间和资粮
· 老和尚常说:“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 忏悔语的四支所造的罪业
· 法如贯,能把我们的无明、散乱串成一条觉悟的菩提之路
· 修得再完美也要谦卑
· 有一种肚量,叫雍容华贵
· 上了岸,还要背着船走吗?
· 愿你成为扶摇而上的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