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RIQINGLIANG
【起信论疏】
一离言真如谓真如之体。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故名离言真如。
二依言真如谓真如之体。性本虚融。不碍言说。以依言说。能显真如。故名依言真如。
名相 |
真如,一个是“离言真如”,一个“依言真如”。这在大乘智慧面前是圆融的,我们凡夫在不见道的情况下,是没办法直接去了解的。不论是解释“道”的文字还是语言,总觉得如隔靴挠痒,此道非彼道。正如《菩萨璎珞本业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凡夫是不知“道”的。
哪怕你修行进步了,也是难以言表的。好比一个吃过苹果的人去跟一个没吃过苹果的人讲苹果,他听到了也不会像真的吃到苹果一样。即便吃了苹果了,也难以表达吃苹果的真实感受。
所以是“离言真如”。既然“道”没有名、没有相,也不可言说,佛法里也开出了这样一个法门,就是禅宗。禅宗如何言“道”?
为什么叫禅堂?一个禅堂里至少要有一个懂道的,如果徒弟不懂,师父也不懂,那就叫一盲引众盲,就不叫禅堂了,那是嘴馋的馋堂。
【一盲引众盲】
谓邪解之师误导从学之人。或喻一人、一事之误,波及于其他。无门关之竿头进步颂(大四八·二九八下):“瞎却顶门眼,错认定盘星;拼身能舍命,一盲引众盲。”[景德传灯录卷十二、碧岩录第十八则]
-- 佛学大辞典
规矩 |
禅堂的宗旨,重点不是通过名、言、相让你了解“道”,而是通过禅堂里的规矩。“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你在禅堂里遵守着这个清规,就会地慢慢趋于道的方向。比方说小鸭子不知道东南西北,但是放鸭子的人是知道的,他就用拿一根竹竿把鸭子左赶右赶,往那个方向前进。
离言真如,禅宗是比较注重依这个法门修的。实际上,学教理也要有这个观。比如天台宗的教观总持,学教的时候虽然是依文起观,但是要想在脑子里现出这个文,心要很清澈的。念佛法门有一句话叫“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念头就是心生灭门,法身就是心真如门。
所以这个真如还是可以言说的,可以一边告诉你苹果的味道,一边带着你摘苹果,有一天你就吃到了苹果,自己就尝到了苹果的味道了。
这种引领着你的方法,跟吃到苹果是一致的,这就代表佛法还住在人间。天天跟你讲苹果,却不带着你往吃到苹果的方向发展,而且讲苹果的人也没见过苹果,更不懂怎么种苹果,他就没办法带你见到苹果、吃到苹果,这就代表佛法衰落了,就叫末法了,只有名相,没有实义。
解脱 |
为什么说极乐世界是我家呢?天地大道是一种归宿。为什么念西方呢?西方就是万物的归宿。归宿在哪里?归宿是无上道。归宿是什么?超越生死。用现在的话说,道就是进入凤凰涅槃,凤凰涅槃就是永生。
永生妨碍生活吗?不妨碍。永生之道妨碍世间的文明建设吗?不妨碍。《法华经》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佛法不坏世间法,就是依着这个道理来的。
“圆顶方袍僧相现”,出家人是解脱相,是有文化标志和文化属性的,众生眼睛见到就会种善根,耳朵听到也会种善根。这种文化属性是什么?就是道的次序。道的本体是胜义谛;道运用于世间衣、食、住、行的次序,就是俗谛。
悟道的人照样过着平凡的生活,也有生老病死,禅宗讲,不妨碍他“运水搬柴”。什么是神通?运水搬柴即是神通。他不仅随顺着世俗谛,也维持着世俗谛的次序,更重要的是,他还把持着世俗谛的光明和道德。
寺院,承载着道的文化在人间的传承,艰难险阻也护持着这盏灯不灭,不管在庙堂,还是在社会,“阿弥陀佛”处处不断。出家人就像导游一样,举着解脱的旗帜,引领着众生趋向解脱大道。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