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IQINGLIANG
简洁 · 繁琐
“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最后就是以一种简洁的方式呈现在社会上。简洁是一个什么背景呢?就是历史悠久了之后,社会上都知道它的基本性概念了。社会基础越好,文明的呈现方式就会越简洁,普及的范围也会越大,这样的社会就会兴旺发达;越兴旺发达,聚集的人群越多,也就越需要更简洁实用的东西,因为它更具有传播性和高效性。这就是一个社会的良性循环。
当文化衰落的时候,当社会普遍性缺失五千年文明常识的时候,再想把祖先的智慧接续起来,就需要有人去讲解了。所以从明朝开始就有小说的文体出现了,一上来就是几万字、几十万字,老子才五千言,孟子算说得多了,也就才三万七千多字。
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婆婆妈妈地讲那么琐碎?就是因为有时候需要普及基本概念。我们说“知道吗”,那么,“道”是什么?
佛日清凉
FORIQINGLIANG
传统 · 道德
“
像我们中国的传统节庆,以及一些跟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里面都暗含着“道”和“德”的属性。
比如清明节,就是关于介子推的故事。一到清明节,人们就会想起这个故事。当时,介子推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有一次重耳饥饿难忍,介子推割大腿肉供其充饥。等到文公复国后,介子推功成身退,带着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带着大臣前来请他,介子推避而不见,文公无奈放火烧山,想逼他现身。没想到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抱木而死。
晋文公痛悔不已。后来在安葬介子推时,又在他靠着的树洞里找到了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每年这一天全国禁忌烟火,只吃冷食,所以清明节又叫寒食节。
“清明复清明”,心清而智明,政清而治明,这是介子推对晋文公唯一的希望。清明,要保持头脑的清醒,保持心灵的光明,不要贪嗔痴,做人要知道约束自己的弱点。
中国的年三十叫除夕,这个夕是代表不好的事物,所以这一天要大扫除,要清扫那些不好的,从物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清扫。
接下来是元旦,一元复始,再给自己立目标。就像我们修行人一样,叫克期取证。所以人是有人的思考和修养的。
佛日清凉
FORIQINGLIANG
克己 · 复礼
“
孔夫子的克己复礼,礼不仅是一种礼节、礼仪,也是一种为民、为天下的理性的次序,包括我们现在的法律、法规,也都是人类长期总结出来的。
中华文化的最鼎盛期就是在春秋时期,我们从那时候的诸子百家就可以看出来,社会信息繁杂了之后,主要信息会被冲淡,“道”的文化慢慢就被弱化了。
所以这个时候,孔夫子再来解释《易经》,再把三皇五帝的“道”凸显出来。实际上他希望能恢复周礼,恢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这样一种次序结构,这是一个最适合人类社会的最佳状态。
到后来周文王遇姜子牙,姜子牙修炼到八十岁也就是在等待周文王这样一个人才。实际上他们那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也是最合理的时代。
这样一种文明是需要传承的,是需要延续的,也是需要发扬的,甚至需要去教育,需要主动配合,去克己复礼,为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次序去服务。
所以孔夫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做了这样一个总结,然后教大家去实践它。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为天下推广天、地、人的次序,推广为人之道、为臣之道、为君之道,那种艰难,我们是难以了知的。
孔夫子的伟大就在这里。他有这样的智慧,能把中华民族三皇五帝的道统总结出来,天、地、人的道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建立最稳定、最基础、最普世化的社会次序。所以他的理想国就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有道德,天下为公也。
佛日清凉
FORIQINGLIANG
传承 · 担当
“
从这里我们可以就找到释迦牟尼佛摒弃皇位而出家的原因,祂终其一生去弘扬这样一种大乘体性——净众生心、净国土。众生净而国土净,就是这样一种抱负。祂不愿意看到天下作乱,人人相欺,阶级与阶级之间斗争,人与人之间斗争,乃至一个人跟自己的烦恼作斗争。所以如来大悲不忍,才有了推广佛教的大愿力。
我们再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什么马鸣菩萨要写《大乘起信论》?实际上都是一样的情怀。
有人评论,过去有三皇、五帝,还有周公、孟子、老庄,现在有谁?有人回答,现在有惠能、马祖,他们都是具有大乘精神的传承者。
这个时代,中华民族的道统文明在哪里?还是在这几千年来从未中断传承的大乘精神当中。因此,佛教当担重任。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