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宝,你发现了吗?

2022-03-01 21:32:00 发布: 人气:2


图片


图片

《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  述


第四十六集(二)

 

圆教

(五)六即

1. 理即

2. 名字即

3. 观行即

4. 相似即

5. 分证即

6. 究竟即

图片


图片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四十六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时长:43:31



(五)六即

1. 理即。即是不思议理性。智者大师说:“《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如贫女舍宝,众物具废;力士额珠,圆明顿在。《如来藏经》举十喻,弊帛裹黄金,土模内像,暗室瓶盆,井中七宝,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净名》云:一切众生皆如也。《宝箧》云: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此是圆智,圆觉诸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虽五无间,皆解脱相,虽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斯理灼然,世间常住,有佛不能益,无佛不能损,得之不为高,失之不为下,故言众生即是佛,理佛也。”

这是解释理即佛义。不思议理性,便是前文所讲的圆教的道理。一切众生具有这个道理,然而没有知道。如贫女家中,原有无量宝藏,但是她自己还不知道;力士额中的明珠,自己不见,以为是失去了,不知仍在额中。破布包裹着黄金,外面虽只是破布,里边实有黄金;泥土的模型中,实有佛像;暗室之中,实有瓶盆;井中实有七宝。这是譬喻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是自己不知道,以为是没有。因此,就辜负了本有佛性,枉自流浪生死,受无量苦。

佛教的要点,便先要人知道这个理即佛,知道我们虽是凡夫,而却有如来智慧德相。因此,便能依着佛的经教去修持,渐渐从名字即佛,而证到究竟即佛。这样,才可以不辜负如来的悲心和自己的佛性。这样才是圆教的修证。不过,假使只知道我们凡夫都有如来智慧德相,而不肯依教修持,那么,就如贫女家中,虽有无量宝藏,而不肯加以发掘和利用,也还只是一个贫女,而不能得受用的啊!

--- 《天台宗纲要》原文



图片


图片


静权大师在这里再一次解释了这个理即,我们也是一遍一遍地去了解它的特质。


《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智者大师举了几个例子,如贫女舍宝,如力士额珠。《如来藏经》举十喻,弊帛裹黄金,土模内像,暗室瓶盆,井中七宝,这是不是本觉义?是的。这个本觉是众生都具足的,哪怕我们是凡夫,也具十如是,也是微妙不可思议的。所以佛说,佛不可思议,心不可思议,众生不可思议。


只不过我们把不可思议的本觉用来做那些损害自己、损害他人的事,所以众生轮回实际上很冤枉的,众生和佛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就是觉悟。


《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讲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金刚乘也特别尊重善知识,因为善知识是给我们开示佛知见的人,所以他的恩德实际上要超过佛。



图片



我师父也有口诵给我天台宗的一句很重要的话,“初心毕竟而不二”。“初心”就像觉一样,理即佛;“毕竟”就是究竟觉;“初心毕竟而不二”,这是指法身德。


我师父接下来又说了一句:“二心还是初心难”,初心实际上就是我们凡夫的状态。请问凡夫有没有佛性?也是有的。那到成佛,请问这两个在法身上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但是佛果跟众生的觉悟比起来,也就是说,如果觉是因、成佛是果,这因和果如果比起来的话,发初心的那一刻跟成佛的那一刻,哪一个难?初心的难。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也可以证明,善知识者是大因缘,他的恩德实际上是要超过我们成佛的果地的状态。所以这也是我们成就所需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


虽然汉传佛教叫显宗,却是大密宗,处处要去悟。我跟师父十多年,他老人家讲的很多话,我都要悟很久很久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如贫女舍宝,众物具废”,如果贫女没有觉悟到自己有宝,请问她会不会得宝的受用?不会的。


“力士额珠,圆明顿在”,如果力士不知道额中明珠是圆明的、顿在的,他是不是好像无头的人一样?那我们好了,不要说力士有明珠了,从医学上说,我们每个人也有松果体的。我们的松果体实际上是超时空的,但是我们的两个眼睛却看不到智慧,因为我们的生命处在有漏的状态。如果持戒、修定、有慧,功德熏修了,我们的明珠就会出来的。佛有佛眼吗?佛有慧眼吗?佛有法眼吗?都有的。请问我们有没有?也有的,只不过没有得受用。


“弊帛裹黄金”,虽然我们是凡夫,好像还破破烂烂的,无量劫来造作罪恶,《华严经》云:恶业若有体相者,尽虚空都不能纳受。但是不妨碍我们有佛性,所以要有善知识来把破布撕开,把黄金现出来。虽然你有这个黄金,但是不觉悟就等于没有一样。



图片



就像禅宗的一个公案似的。一个人是修道的,问赵州禅师:狗子有佛性不?禅师说了,它虽然是狗,但也是有佛性的。他一听,很高兴,后来遇到另外一位祖师,他又问,狗子有佛性不?那祖师说,没有。别人说有,佛都说有,你为什么说没有?他说因为狗子整日只知道找骨头。


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无。”曰:“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甚么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在。”


--《赵州禅师语录》


有和没有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就是觉悟。所以狗子不做佛性的事,尽做狗的事。


我们也不悟自己的佛性,天天按照自己的习气走,在自己业力的推动下,再造业力。如是本、如是末、如是究、如是竟,造这个因,就感这个果。造人的业,就是人的果报。善恶夹杂,恶业重了,就堕落下去了,叫业重先牵。


“土模内像”,像土模内的像一样,土模子浇铸起来了,只要扒开土模,像就出来了。但是我们看不到里面的像,我们只看到外面一层土。


“暗室瓶盆”,你走到一个黑屋子里,里边装的东西你看得到吗?纵使瓶盆都是宝,你也不知道的。所以《华严经》就是这么讲的,“譬如暗中宝,无灯不能现,佛法无人说,虽慧亦难了”。因为这个宝不是世间的宝,而是法身慧命的宝,世间人是不知道的,只有佛法的传承者才知道我们众生的最宝贵之处。




净众生  净国土

自觉  自明  自修  自证

庄严国土  利乐有情

图片


图片


三宝本来就是来帮助我们的,我们皈依祂,就是契合了佛要救我们的悲心悲愿。这多微妙啊!实际上这是难以说出口的呀!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孩子生病了,把肝都可以割给孩子,他要跟孩子解释吗?所以佛对众生的这种无法名状的情感,只有具备善根、福德、因缘的有缘人才会体察。


佛了解我们,要救我们,但是我们自己不知道的。


阿育王寺的佛舍利,在地下就埋了一千多年,阿育王时代就已经在这里了。《善见律》里面也记载了,阿育王当时就派出家人到中国来弘法了,按照现在来说,两千八百多年前就已经来了,阿育王佛舍利塔这个时候也在这里了,是鬼神送过来的。过去出家人也来过中国弘法,只不过因缘不成熟,中国历史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是在佛教的律典里就有记载。


现有文字记载的,只是在汉武帝的时候,霍去病征战大月氏的时候,有一个部落投降的时候,带着他们的佛像到甘泉宫里供奉。汉译佛教典籍从公元前2年的大月氏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开始,到东汉明帝,遣蔡愔等十八人为使,到大月氏国求佛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请得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用白马载着佛像和经典来到洛阳,以官方的形式,正式确立佛教的三宝具足。


实际上,在东汉明帝之前,作为民间交流,或者是作为文化使者,也是有出家人来中国的。那个时候弘扬佛法都在民间,影响不大。佛教的律典中记载,在更早前的阿育王时代,也来到过中国,但是世间的人不知道他们是来做什么的。



图片



比如说你现在明白这个道理了,以后你弘扬佛法,是不是清清楚楚的?请问弘扬佛法是为了钱吗?是为了别人要信仰你,收个徒弟当奴役吗?不是的。过去祖师说,我只是给你做看门狗,防你六根门头的贼。正是因为这样,三宝在这个世间,无关财富、名誉、地位,只是为了要唤醒众生。


请问众生唤醒了,明白这个理了,自己主动造十善业,人类社会文明是不是就进步了?是啊。因为众生如果迷惑佛理的话,不知道自己在造恶业,所以弘扬佛法是关系到从个人到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甚至十法界众生的觉醒!


所以佛法叫净众生、净国土。净众生,让众生自觉、自明、自修、自证;净国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就是佛教的事业。


但是世间的人很难体察圣人的情怀,所以不理解是很正常的,但是你要很有耐心的。不要指望一个凡夫说圣人的话,会赞叹随喜你。所以一个人如果能恭敬出家人,我们内心特别欢喜的,所以他对我礼拜的时候,实际上在我的心里面,不知道给他磕多少个头了。


这个娑婆世界不是说应该有佛法的,对于凡夫来说,也不是应该信佛的,而是佛菩萨对众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众生布施头目脑髓,布施财、法、无畏,结众生缘,叫“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图片

悟公上人开示:

千江月是天上月,谷中风是陇头风。就是说,佛法一个是“种”,一个是“熟”,一个是“脱”,种熟脱三,事事不非。种在久远,熟在过去,脱在现在。你种在过去,熟在现在,脱就在未来。先要下种。



我们已经学佛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

就要心心念念与佛相应,

与三宝相应,

不要再蹉跎岁月了。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古德云:

人身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向上滑动阅览


尔时佛薄伽梵。处种种摩尼宝王师子之座。为无量无数大菩萨摩诃萨众之所围绕。是诸菩萨或现天身天众围绕或现龙身龙众围绕。乃至或现非人身非人众围绕。或现菩萨身菩萨众围绕。光明晃曜普及大会靡不周遍。时慈氏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圣世尊以大慈悲。利益安乐诸菩萨众。已说精进波罗蜜多。唯愿哀愍宣说静虑波罗蜜多。令诸有情起大乘行。云何思惟云何修习。如是静虑波罗蜜多而得圆满。唯愿宣说我等乐闻。


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能问如是深义。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作如是谛念思惟。佛道悬远无人能到。唯有一法饶益有情。所谓正定。若诸菩萨未获此定。其心未得清净不动。生死涅槃无有二相。由此义故为度众生。以巧方便精勤修习。相应静虑无相正智。犹如虚空清净无垢常住不变。复观此定犹如满月。一切妄想犹若浮云。又此正定如清凉风。能除虚空一切云翳。朗然清净光明照曜一切有情见皆生喜。如是满月光明庄严能施有情清凉安乐。如是静虑清凉之风。能除性空妄想云翳。正定满月出现世间。大悲光明能除有情诸烦恼热。使得清净安乐涅槃。尔时薄伽梵而说颂言。


静虑能生智定复从智生

佛果大菩提定慧为根本

供养读诵持施戒及安忍

正智见不二无二何可得

静虑为亲友究竟不相离

世间一切法身殁皆相舍

未来无善伴父母不能救

况余诸眷属唯静虑能护

舍此身命时如弃于土木

亲戚皆相离唯禅定随逐

此身不坚固散乱造诸恶

若不修禅定死堕三恶趣

如人理家务事毕应止息

如牛践谷时被捶犹应食

如盲还本处惯习不失路

若人乐修定必归空寂舍

众生妄心起如翳见空花

唯定慧能治诸佛说如是

众生心躁动犹如旋火轮

若欲止息时无过修静虑

若于一念中不勤修静虑

如人遭贼劫身命难保全

舍定修余业虽获大果报

犹如杂毒药智者不应食

财宝如尘秽盛色方驶流

若不勤修定甘露门难启

如薪火所烧壮年老所逼

愚不修静虑为欲之所害

一切无常吞皆由贪五欲

禅定弃不修云何得常住

如人煮少米惜薪烧栴檀

舍定不修行散乱亦如是

愚人耽睡眠流转生死海

牦牛自爱尾贪惜丧其躯

轮王寿尽时七宝皆散失

大臣及妃后一切无随者

唯有修静虑随逐不相离

智者乐修行必到涅槃岸

 

复次慈氏若菩萨摩诃萨。欲修静虑波罗蜜多。先当亲近大善知识。复应远离诸恶知识。世间不善及恶名闻由恶友生。诸善法利名闻福德。皆因善友之所生起。以依善友受持净戒庄严法身。破戒之人如燋谷种。一切善法皆不得生。况能滋长无漏深定。如是知已应当一心奉持净戒乃至小罪应生怖畏。宁丧身命不毁禁戒。如净戒中已广分别。复次菩萨摩诃萨欲修静虑先应舍离一切世间治生贩卖种殖根栽。何以故若不舍离扰乱其心。何能安住甚深禅定。以是因缘菩萨摩诃萨。于四威仪断除妄想善摄其心。设闻众声亦无动乱。譬如毒蛇置竹筒内其身自直。菩萨亦尔妄想回曲。置静虑中正见端直。不住生死不入涅槃离诸邪曲。若能如是善摄六根不令放逸。眼虽见色而不取相。安住甚深寂静解脱。耳鼻舌身意亦如是。恒以正智观察思惟。而此三业所作善根。为是自利为是利他。为益现在为益未来。若无如是利益事者。菩萨观察决定不为。犹如世间安立石像。身口意业不动亦然设遇嗔骂应起慈心。或侵利养不生忿恨。或被打骂应舍本居。自求寂静无患难处。结跏趺坐正念观察。以大悲心而为屋宅。智慧为鼓以觉悟杖。而扣击之。告诸烦恼。汝等当知诸烦恼贼从妄想生。我法身家有善事起。非汝所为汝宜速出。若不时出当断汝命。如是告已诸烦恼贼寻自退散。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以大悲真言令诸有情所求满足。以方便慧而为大将。用四念处以为守护。本觉心王住第一义禅定宫阙。安处不动犹若金刚。以智慧剑斩烦恼贼。破生死军摧伏魔怨。荷负一切令诸众生皆得解脱。尔时菩萨复语其心。汝于昔时已发誓愿。今当自勉令其圆满。过去如来已记别汝。当得菩提广度一切。汝于尔时对十方佛三乘贤圣作是誓愿。拔济一切五趣有情咸令解脱。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八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茶香慧日寺】:您是讲道德并知恩的人吗
· 虚云老和尚:救世先救心 救心首要信因果
· 诵这部经典 ,祈愿国泰民安 风调雨顺
· 【中英双语】慧日法语甄选 | 将心比心
· 梦参老和尚:一门深入,不要中断
· 向前跑,不要回头
· 【英法德意西瑞罗俄泰日韩多语种视频】一念必落于一法界
· 学会这些闻法方式,终身受用不尽
· 能海法师法语十二则
· 从本觉到始觉是不容易的
· 正信和迷信的区别,到底在哪?
· 实行人间佛教是弘扬佛法的指导思想
· 皈依三宝,一定要听经闻法
· 【日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我们老祖先的文化
· 什么是幸福?
· 冬奥会上的这首《送别》,作者竟是百年前的一位出家人
· 学会抄近路,此生就能福慧两足
· 【甘露法语】什么是修行?
· 开了悟,就一了百了了吗?
· 回顾灵意长老戒行圆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