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觉到始觉是不容易的

2022-02-28 22:12:00 发布: 人气:3


/

/

/


图片



《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  述


   第四十六集(一)

 

圆教

(五)六即

1. 理即

2. 名字即

3. 观行即

4. 相似即

5. 分证即

6. 究竟即



图片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四十六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时长:43:31




(五)六即


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释题:“初释佛者,佛是觉义,有六种即”。这是六即佛最初的说法。

在《起信论》中,明阿赖耶识有觉不觉二义,接着说:“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这本觉,便是理即佛。

又说:“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下面又说:“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这是观行即佛。

“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名相似觉。”这是相似即佛。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这是分证即佛。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这是究竟即佛。

--- 《天台宗纲要》原文




这里引入了《大乘起信论》里的本觉、始觉和究竟觉的概念。对于所有十法界众生,所谓的理即,就是指法身德,在法身上不增不减,在众生分上,也是不可染污的。但是众生不知道。这个理体就是我们的佛性,也叫本觉,祂是根本的,也是我们能修行的基础。


因为众生不知道,所以才有佛菩萨、大善知识来开佛知见。如果我们明白了,就是名字即佛——闻解不思议佛性。闻解,闻,解了,理解了,明白了。知道自己原来有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佛性,这就叫始觉,由不明白而明白了。始觉就是觉悟我们本来有的那个本觉,然后念念护持、念念增进,最后达到究竟觉。




扩展学习资料


《大乘起信论》

古印度马鸣菩萨著 唐·实叉难陀重译


言觉义者,谓心第一义性,离一切

妄念相。离一切妄念相故,等虚空

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一切

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一切

如来为本觉。以待始觉,立为本觉。

始觉者,谓依本觉有不觉,依不觉

说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

不觉心源故 非究竟觉。




图片




(五)六即


这里就是少了一个名字即佛,然而从本来不觉到始觉,最初必须经过闻名解义的一个阶段。真正到了名字即佛,便起观行,所以名字即位的后心,就是观行即位的初心。因此,我们可以说,智者大师的六即佛位和《起信论》的本觉、始觉义,是完全一致的。

--- 《天台宗纲要》原文




始觉的话,因为众生不觉,所以要依殊胜善知识闻思,然后而觉,这个时候就有观行、相似。


观行即佛的时候,就是觉灭相;相似即佛的时候,就是觉异相;随分觉的时候,就是分证即佛,即觉住相;究竟觉的时候,究竟即佛,就是觉生相。


实际上,从本觉到始觉这个过程是不容易的。转凡成圣,这个转的过程是不容易的,需要观行、相似、分证。到分证的时候,觉住相才出来,所以始觉有一个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的过程,最后才究竟觉。




扩展学习资料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善知识者 是智慧眼 一切法中 不执着故

善知识者 心如明灯 顺本觉性 而觉了故

善知识者 如说道者 为大丈夫 处会说故

善知识者 能舍恶友 不入恶人 之住处故

善知识者 舍不律仪 能令增长 善律仪故

善知识者 能教时语 随众生根 而发言故

善知识者 勤随顺修 令舍衣食 摄众生故

善知识者 为先导师 令如所说 而修行故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实行人间佛教是弘扬佛法的指导思想
· 皈依三宝,一定要听经闻法
· 【日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我们老祖先的文化
· 什么是幸福?
· 冬奥会上的这首《送别》,作者竟是百年前的一位出家人
· 学会抄近路,此生就能福慧两足
· 【甘露法语】什么是修行?
· 开了悟,就一了百了了吗?
· 回顾灵意长老戒行圆满的一生
· 善知识可以让我们从迷宫里走出来
· 再多的修法,都不如这一念
· 和平安宁来之不易 请珍惜
· 讣告 || 法眼宗十世上灵下意长老圆寂
· 缅怀当代禅宗巨匠灵意长老〡遗风不灭 世范长存
· 这辈子赖也要赖上文殊菩萨
· 圆瑛大师:念佛之法,当以意根念,莫用意识念
· 缅怀灵意老和尚 | 修行亲力亲为,才能了生脱死
· 听法要怀有这样的心
· 以大乘心随喜一切微细之善
· 修行中,那些可说与不可说之间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