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修法叫“舍弃今生”

2021-12-29 21:32: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天台宗纲要》

   第二十一集(四)

通教

(四)通教的因果



图片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二十一集

讲述: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本集视频时长:50:55



(四)通教的因果

通教的因,是体空观。观察色、受、想、行、识五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十二入,再由十二入加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十八界,这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就包括了我们的世界和身心,观察这些东西都是因缘所生,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亦不是自他共生,亦不是无因缘而生。

怎么说不从自生呢?譬如人家骂我一句,我就生起了嗔恨心,这个嗔恨心,并不是从自己心里生出来的,因为心尚且本来是空,哪里能生出嗔恨来?假使自己心中能生出嗔恨,那么就不需要等到人家来骂,方才生嗔恨,一切时中,应该常常生起嗔恨心,而其实不然!就是说明嗔恨心不是从自己心里生出来的。

怎么说不从他生呢?这个嗔恨心,虽然因为人家来骂才生起来的,然而人家去骂已断烦恼的圣人,圣人并不会生嗔恨心,或者去骂木石,木石也不会生起嗔恨心。可见这个嗔恨心,也不是骂的人身上生出来的,这就说明嗔恨心,不是从他人方面生出来的。

怎么说不是自他共生呢?这个嗔恨心,既不是从自己心里生出来的,也不从他人方面生出来的,单是自己不会生嗔恨心,单是他人也不会生嗔恨心,自、他两面都不会生嗔恨心,那么合起来,也是不会生嗔恨心。譬如两个瞎子合起来,不会成为亮眼,两堆沙合起来,不会成为米,这就说明嗔恨心不是自他和合共同生出来的。

怎么说不是无因缘而生呢?一切万物的出生,必定要有它出生的因缘,不能无因而有,我们不能在黑夜忽然看见太阳,也不能使一块泥土忽然变成了金子。这个嗔恨心的生起,必须有它生起的条件,假使没有自己的心和他人的骂,也不会生起嗔恨心来的,这就说明嗔恨心不是无因缘而忽然生出来的。

这就叫做四句推检,结果四皆不生。既然四皆不生,为什么我们现在又明明觉得有这个嗔恨心呢?应该知道,这个嗔恨心,是无生而生,生即无生。譬如镜中的像、水中的月,非有似有,有即非有。

《中论》中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观察嗔恨心是如此,观察其他一切法都是如此,这样就见到身心世界一切皆是幻有,幻有即空,这便叫做体空观。藏教的析空观,是要把一切法,分析而后方见是空。通教的体空观,观一切法当体是空,不须分析。这样观察,可以破人我执,出分段生死,证真谛涅槃。若是利根的人,便可以用体空观,破法我执,出变易生死,证入别、圆二教的位次。

通教的果,是真谛涅槃,这里的真谛涅槃,事实和藏教的偏真涅槃相同。不过藏教的偏真涅槃,是要灭尽一切法,方证涅槃。而通教的真谛涅槃,便是见一切法,当体是空,便是涅槃,不待灭尽方空。通教里的声闻、缘觉和佛所证的果位,还是同藏教一样的,若是利根的人,便可以通入别、圆二教,那么他们所证的涅槃,也就和这里的真谛涅槃大不相同了。

--- 《天台宗纲要》






图片




修行从哪里来的?

就是入佛法的状态去观

图片



当我们用佛法来照见“我”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给我们灌顶,就是在增长智慧,慢慢地,法身慧命就生起来了,这时候再回过头看,前面分析不通的就都透彻了。


静权法师在这里举了这个例子,你能参透了,就可以破人我执。比如有人骂我,我就生气了,生气是你里面有的吗?如果有的话,不要等别人骂你,你也生气的,所以嗔恨心不是从自己心里生出来的。那嗔恨心是从别人那里来的吗?也不是,我们对着石头骂,石头就不会生气,所以也不是从他人方面生出来的。为什么又说不是无因缘而生呢?“一切万物的出生,必定要有它出生的因缘,不能无因而有,我们不能在黑夜忽然看见太阳,也不能使一块泥土忽然变成了金子”,所以嗔恨心不是无因缘而忽然生出来的。


在分析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藏教就是这样一点点推的,但是通教一点就过去了,“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灵犀已经养了很久了。“通教的体空观,观一切法,当体是空,不须分析。这样观察,可以破人我执,出分段生死,证真谛涅槃。”这方面的分析是很重要的,这就是实际修行。我们往往会卡在这里,所以气血就不是很顺畅,这样能长多少智慧呢?遇到事肯定很难过去的,现在如果不用佛法的智慧宝剑去破,等死了之后到阎王殿里破是来不及的。



图片


如果没有佛陀这样的光明智慧,

我们怎么能踏上解脱的舟航?


这个所谓的“我”的壳子,只是一个伪装,这个“我”的伪装的盖子下面实际上养了一大堆鸡(贪)、蛇(嗔)、猪(痴)、蜈蚣蝎子(自性中的极重罪障)… 所以我们的生命是很复杂的。而且由于我们没有智慧,根本不知道里面养了这么多东西。实际上,除了这个地水火风的肉身,我们身体里面共生的东西太多了。


所以佛陀一方面鼓励我们,哪怕自己修行解脱也是可以的,另一方面,佛陀也说,一个人解脱,就有八万四千众生解脱。这八万四千也是个虚数,实际上有很多众生。当一个人得利益的时候,我师父讲天台宗里的一句话,叫“我国清净,他国作乱”。一个人修行得安止了,他的世界都是清净的;但是一个不知道修行的人,没有法依止的人,他的世界就好像一个国家在作乱一样,乱哄哄的,所以佛陀说“良马见鞭影”,就知道该做什么了。


也有人问,修行是不是一定要经历轮回?佛陀讲过,不是所有人都要经历这些的,不是说经历了生死,经历了轮回,才会修行,多少众生都轮回那么久了,却依旧不知道修行。所以这么多轮回的众生已经是我们的鞭策了,我们要不要自觉?要的。我们能够从理性上、从智慧上超越这些世间的东西,那是很幸福的,这本身就是佛陀对我们的拯救,如果没有佛陀这样的光明智慧,我们怎么能踏上解脱的舟航?



不要指望这一生筹谋什么,

而是要全部投入佛法里。

图片




生命是很脆弱的,人生是无常的,所以要早证无生法忍。我们要安住在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里,无量光无量寿就是无生,无生就是无漏,无量光无量寿就是无漏,所以一真也好,真如、法性、佛性、涅槃也罢,都是这一个。


我们出家人有一种修法叫“舍弃今生”,不要指望这一生筹谋什么,而是要全部投入佛法里。发了这样的大心,才有可能超出这个世间,才能度众生,否则,自己的众生相还很强呢,怎么度众生?




图片



波斯匿王白佛言,诸法实性清净平等,非有非无智云何照?佛言大王,智照实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法性空故,是即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十八界,士夫六界十二因缘,二谛四谛一切皆空,是诸法等即生即灭即有即空,刹那刹那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诸有为法悉皆空故。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诸法一切皆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毕竟空,散空本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般若波罗蜜多空,因空佛果空空空故空。诸有为法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六趣故有,十地故有,佛果故有一切皆有。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佛不怕我们沾光,就怕我们有沾光的心态,那样就不好了。佛陀这么殊胜的教法,沾个边,福䘵寿都会增上的,特别是大乘佛教,哪一部经典都有大乘的特色。


从社会现象上来说,纵使小乘佛国的出家人每天一早上就出来托钵,还是给众生做福田,虽然理论上好像是小乘,实际上却流露着大乘的精神。所以在《法华经》里佛陀也亲自说,虽然外现的是声闻形,实际上内密的是菩萨的境界。


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还是去小乘国家参学,那里佛像造得那么庄严,寺院那么庄严,大家都懂得恭敬供养三宝,处处都透露着佛陀的大乘精神。这不是为了自利,而是为了利益众生。这难道不是弘扬佛法吗?


在小乘国家,不管是出家人还是信徒,实际上所表现的恰恰是金刚乘的,所以他们这种信仰的情怀是很深的。在我们大乘佛国,虽然把藏教判为最低,是钝根的,但实际上我们这些人是半路学佛的,已经形成了牢固的我执我见,我们是带着种种烦恼来学佛的,所以光藏教就够我们学的了。



图片


五阴、十二入、十八界,

都是因缘所生。


现在要来学通教,“通教的因,是体空观。观察色、受、想、行,识五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十二入”,加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十八界,这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就包括了我们的世界和身心,观察这些东西,都是因缘所生,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亦不是自他共生,亦不是无因缘而生。”


就像有人骂你了,你生气了,但是从通教上来说,这不自生,不从他生,而是从因缘所生。这因缘里面,只要“我”空掉了,他骂你,你就不会生气;只要“他”没有,他骂你,也不会生气。只有你执着我是实有的,他是实有的,骂是实有的,那你就会生气。实际上这是什么见?这是藏教中钝根中的钝根的见,是很结实的、牢固的凡夫的见。


这些我们念一念就过去了,实际上这是需要我们去修的。我们虽然是大乘佛国,但是我们世间凡夫的味道很浓的,佛法的法味很淡的。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意大利语英语双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南无阿弥陀佛
· 印光大师:圣贤之道,唯诚与明
· 凡夫怎样修行才能与殊胜的教法相应呢
·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相应于殊胜的教法
· 为什么古人宁愿死,也不愿把发髻散开?
· 圆瑛大师:一念佛名,能净三业
· 修行,躺赢的方法
· 凡事都往修行上会
· 启迪自他的智慧,包容自他的缺点
· 【茶香慧日寺】:佛法是智慧 理性的学问需要慢慢理解 思考
· 虚云老和尚:佛法是人人本分之法
· 我们的解脱就是靠这个
· 【日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观世音菩萨是谁?
· 虚云老和尚:老用心的难易
· 在文殊菩萨的脚下,你见到文殊菩萨了吗?
· 【悟公上人法语】看经也要读出声音来
· 念阿(a)弥陀佛,还是念阿(e)弥陀佛?
· 把“理”运用在修行上
·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 绍云老和尚:佛法需在实修中去体会, 才能得真实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