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之时代现实意义

2021-03-24 21:30:00 发布: 人气:2

习近平考察朱熹园谈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正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习近平表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摘自人民日报微信(2021.3.23)


图片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


作为中华文明之魂的儒释道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完成对社会各阶层生命的净化、洗礼与提升。


楼宇烈先生曾发文说“大乘佛教之慈悲利他精神和智慧解脱法门,在今天还有其合乎时代的现实意义,可为现代人精神修养的资粮。”先生就此展开以下的阐述。

图片


大乘佛教慈悲利他的精神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它不仅需要有一个各国人民、政府之间的平等相待和互相尊重的国际环境,更需要人人都怀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和同情心。若能发扬,将有助于人类爱心和同情心的养成和增长。


此外,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不单是对人类社会,它也遍及于一切有情之生命,乃至所有无情之山水土石。


佛教对有情生命之慈悲,不仅体现于“不杀生”的戒律中,更体现于为救有情众生之生命,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佛教对无情山之山水草木的慈悲,则体现为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良好保护。中国有句俗话:“天下名山僧占多”。不错,中国的佛教寺庙大多建在风景幽雅、环境优美的名山中,而他们对优美环境的保护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们现代人如能从佛教的不杀生和同情、爱惜一切有情众生之生命,以及积极保护生存环境等慈悲精神中学到一些东西的话,我想对改进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当会有所裨益的。


图片


大乘佛教的智慧解脱


佛教认为,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痛苦都来源于人们的分别心。对于现代人来讲,精神上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大概无过于“自我”的失落。而这种“自我”失落,完全是现代人盲目依赖物质手段和无节制追求物欲的结果。


若追究其根由,也不外于佛教所揭出的贪、瞋、痴三毒心。贪,为人的贪欲心;瞋,为人的瞋怒心;痴,为人的愚痴心。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己所爱好的东西的无限制追求;瞋怒是对不合己意的有情众生的嫉妒或憎恨;愚痴则是对事理的颠倒执着。


佛教以戒、定、慧三学来对治贪、瞋、痴三毒,教导人们以布施心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心去转化瞋怒心,以智慧心去转化愚痴心。 


大乘佛教以本来清净为诸法之本性,既不应有人我之分别,亦不应有物我之分别。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为利,自寻物尽之烦恼,实为自我清净本性之迷失。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讲,大乘佛教以清净本性为自我,是极其深刻的。


大乘佛教并不否定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人们必要的物质生活。他只是要人们不要迷执于物相,沉溺于物欲。人类创造的财富,归根结底是属于全社会的,对于个人来说终究是身外之物,不仅不可执着贪求,更应发心施舍,还之于社会大众。若能打破我执,视人我诸法平等无二,行慈悲利他之行,则必将体现出自我的真实价值,识得清净本性之自我的本来面目。




所以现在正是像楼宇烈先生所讲的这样一个时代,无论是儒道文化,还是佛教文化,这都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一种财富。尽管经历过这么多的社会求新变革,毕竟我们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历史悠久,有几千年的积淀,佛教所倡导的众生平等、慈悲圆融、中道和平等理念,为促进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我们每天能以“质直清净”作为一种标准去用功,于菩萨道的成就而言就是很好的
· 甘露醍醐 | 你的光明,将在这个过程中越放越大
· 三星堆遗址考古捷报频传:三星堆文明到底从何而来?
· 怎样才能连接到诸佛菩萨的WiFi
· 【中英双语】震撼首发 | 神树天梯——解读神秘的三星堆文明
· 如何请佛住世?——《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四课
· 震撼首发 | 神树天梯——解读神秘的三星堆文明
· 【佛典故事】好音声长者缘
· 当我们减少了不必要的语言的时候,内在的喜悦就会生起来
· 印光大师:佛之深恩厚德,如天普覆,如地普载
· 甘露醍醐 | 一进入这里,只要有信心,就可以消除罪障
· 梵呗|天宁梵呗-赞礼西方
· 修行要老老实实,不要有侥幸心理
· 中英预告 | 三星堆又现上古神树!几千年前的青铜神树,究竟有什么奥秘?
· 我们一觉悟,尘刹世界都觉悟——《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三课
· 【佛典故事】婆罗门妇害母遭自灭
· 到哪里找安静?
· 虚云老和尚:妄念起诸有为法
· 【最新小视频】你若安静,世界则安静
· 随喜也要有择法眼——《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