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成佛的方法是什么?实际上念阿弥陀佛就是成佛的方法,而且在佛法里比喻,就像坐飞机一样,三根普被,属于顿超法,禅宗大乘圆顿之教。禅宗里有顿有渐,念佛是属于“顿”,净土法门在判教里面,属于大乘圆顿法的,就相当于坐飞机一样。我们念着佛号,这个佛号就是万德洪名,就能消我们的业障,就能增我们的福被,最后这万德洪名就能接我们去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诚始诚终的方法。
我们能出家,之后到处参学,就是为了求法。实际上我们一生学习当中,就是“法藏”二字。佛国从“法藏”生,极乐世界由“法藏”生。
法,很重要。
所以刚才这个片子里面,实际上在讲解的时候,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法尔如是,法尔如是无为的,一切诸法的真相是无为的,真理就在那里,没有人能创造出来;但是发现真理是有为的,安住于真理也是有为的。六祖大师就是悟到了无为的一面,见真理的时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万法的本相,清净无念,这是无为的。悟得这个了之后,再去执行神秀大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实际上就是阐述了一个关系:先开悟,后起修。
在没开悟之前我们在干吗?我们修寺院,这个就是修加行,为开悟作铺垫,作准备的,这很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仅以此为“止”,那也是错误的,我们应当始终有一个目标,知道我们现在所做的这些都是不究竟的,知道现在只是在训练我们自己。
///
殊胜对境,调化身心
师父和徒弟之间要训练,要调化,是需要借助一个场景的,师父是谁啊?师父不是我啊,我们要把文殊菩萨当师父,我们到这里来是给文殊菩萨调教的。
几千年来到今天还有僧团的存在,还有这么多好人聚到一起,追求佛法,我们还能借助这么殊胜的对境来调化我们,成熟我们的身心,这是多么难遭难遇啊!正因为大道是无为的,大道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它永远都在那里,欠缺的只是我--发现大道的人,我跟道之间的障碍是什么,这是需要慢慢的去修,去打磨的。有业障的要消除,没有福报的要积累,然后开智慧,发明心地,那就只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已了。
我们说要洗干净一个空瓶子,首先要找到水,然后要把它装满,也需要找到水,如果洗干净叫清洗业障的话,也要殊胜的对境。我们怎样在末法的时代找到一个正法的地方,我们要努力的忏悔业障,努力的发愿要尝到正法的味道,要尽量去景仰古时候的高僧大德们的行仪,所以僧团叫“灵山遗芳型”。
我们昨天看两个片子,佛陀在鹿野苑教化五比丘成阿罗汉,之后的僧团都是依着比丘,成佛。耶舍出家的时候,他的一百个朋友也是在鹿野苑依止着佛陀出家,实际上是依止五比丘,这五位阿罗汉。当这一百零一个人证得阿罗汉的时候,佛陀就讲,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个溪水,我们每个人汇聚在一起就是江河,我们每一个人向不同的地方,去教化不同的有缘的众生,把我们体证到的真理告诉给大家,这就是弘法。
佛陀跟凡夫做经营搞连锁店不一样,佛陀的智慧是知道什么因会有什么果的,僧团三宝住世会绵延多少年。佛陀的每一步都是非常认真的去做的,因为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所谓众生等待他教化,没有一个现成的社会期待着他去教化,佛陀在这个世间弘法的基础,不是说众生都有智慧,等待着佛陀来点化,而是在充满了愚昧众生的这样的一个五浊恶世里,佛陀怎么样一点一点让大家洗涤业障,增上福报。
生命有了质感,然后才会思维,才会越来越全面,才能撞见更甚深的发心。佛陀就这样细致地把众生慢慢地培养到明白道理,这个过程在佛教里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们在这里依着佛陀的教法制度,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的身心灵的改造、转变正在发生,我们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缺点,自己就能看到自己的业障,然后也能培植自己的福报,也能见证自己智慧萌芽的过程。所以寺院是我们修行的平台,它既是三宝住世的平台,同时也是接引众生、度化众生的菩萨们事业的平台。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