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有声书:药王菩萨 难行苦行(上)

2020-03-20 00:03: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图片

线装书局推出的《慈风普扇》属于传统文化智慧类散文集,是传喜法师近年来海内外报刊专栏的文字辑录,共分3个篇章、5个部分,42篇。涵盖生命的议题、文化的传承、精神生于道、佛教与科学、自信与自觉等内容,引导我们从种种错综复杂的信息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定海神针。《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本书的阅读,以期激发今人乾健不已的精神。


在当今技术成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对整个世界的颠覆愈来愈令人咋舌的时代,人类的前途及个体生命的价值何在?本书深入浅出,法师从自我生命的体验出发,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如母有情的厚爱融化在字里行间,分享了道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启迪心灵、唤醒心灵,呼唤人性的回归;在这个信仰重建的时代,又超越信仰、超越宗教,以多维的视角,引领读者直探生命的本义,实现生命的超越,从而阐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图片

下篇 自信与自觉


一、苔花如米小

二、爱,是共同的语言

三、佛光里感受到妈妈的爱

四、不朽香河——“中国母亲”

五、觉性,漾起历史尘埃

六、简单而奥妙的家法

      1. 好为青山做主人

七、水斗里的小虫

八、天下最“痴”的人,就是菩萨

      1. 怎样转凡成圣?

      2.  “初心毕竟而不二,二心还是初心难”

  3. “咫尺西天”与“十万亿佛土”

  4. 生存中阴

九、药王菩萨 难行苦行

十、龙女献珠

十一、大象的光明

        1. “道”,是有能量的

        2. 无遮妙体,解脱的舟航


后记


图片


图片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图片


下篇 自信与自觉


“药王菩萨”即指生命的火、菩提心的火、窍诀里的智慧火。表面看药王菩萨好像自己烧自己,但事实上是指在发了菩提心之后有了法身的见、报身的窍诀,有了智慧火,然后精进地去实践佛法,让这个生命不仅在生命力的火中燃烧,也在菩提心的火中燃烧,在智慧心的火中燃烧,在供养佛的火中燃烧,这叫“是第一精进”——智者大师正是读到这句时,身心豁然,寂而入定,照了法华,通达所有的法相而大彻大悟了。


九、药王菩萨 难行苦行(上)


容颜甚奇妙,

光明照十方。

我适曾供养,

今复还亲觐。


这是药王菩萨的赞佛偈,也是其个体生命的优美写照。药王菩萨“燃身供佛”的故事,出自《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这一品,通过药王菩萨如何受持法华经,怎样奉献众生、奉献佛法,以难行苦行供佛、供法、供僧、供养众生的生命经历,开显了《妙法莲华经》之“妙”,也正是由于这种“为求无上慧,勤行大精进”乃至“不惜身命”的精神,使得药王菩萨成就了圆满无碍的品德和智慧,为我们生动再现了这样一位修行者光明遍照十方的壮丽生命图景。


在《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里,首先有宿王华菩萨来请示佛陀:“世尊,药王菩萨,云何游于娑婆世界?世尊,是药王菩萨有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苦行,善哉,世尊,愿少解说。”这位菩萨是百千万亿又加一个那由他,难行苦行,所以请世尊为我们讲一些祂的事迹吧。所以,“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又他国土,诸来菩萨,及此声闻众,闻皆欢喜。”宿王华请问佛陀后,顿然,从天龙八部到人和鬼神,还有来自十方国土的诸大菩萨,以及在法会中的声闻众,闻皆欢喜。


“尔时”,在灵鹫山法华法会上,释迦牟尼佛告诉宿王华菩萨:“乃往过去无量恒河沙劫,有佛号日月净明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位佛陀的名号叫日月净明德如来,“日”表智慧,“月”表慈悲。作为修行人,第一要开智慧,开了智慧,在智慧的指导下还要有慈悲的行为,福慧圆满了即为两足尊。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智大行之下的所有身口意,包括一切微细的行为都是清净、光明的,种种福德充满即为净明德,而且都是依日、月或依智慧和慈悲为前导的。


“其佛有八十亿大菩萨摩诃萨,七十二恒河沙大声闻众,佛寿四万二千劫,菩萨寿命亦等。彼国无有女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意指这位佛所有的一切没有不善业,乃至不善业的因、不善业的果都没有,也体现了日月净明德的因和果。“及以诸难”,这些不善的因、不善的果都没有,难的因、难的果也都没有。“地平如掌”,表菩提心是平等的;“琉璃所成”,指菩提心如宝;“宝树庄严”,指菩提心的行为,处处庄严;“宝帐覆上”,说明菩提心是一切众生之怙主,可覆护一切众生;“垂宝华幡”,意指菩提心能生出一切宝,能为一切众生、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圣贤之华盖。而且“宝瓶香炉、周遍国界,七宝为台,一树一台,其树去台,尽一箭道。此诸宝树,皆有菩萨声闻而坐其下,诸宝台上,各有百亿诸天,作天伎乐,歌叹于佛,以为供养。”


这里,宿王华虽然问的是药王菩萨的事情,但佛陀在回答的时候先作了一个铺垫,讲述了药王菩萨以何为背景,以何为前提?因为药王菩萨有一位很重要的善知识——日月净明德如来。铺垫了之后才说,“尔时彼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及众菩萨、诸声闻众,说法华经。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乐习苦行,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精进经行,一心求佛。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欢喜,即作念言,我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闻法华经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即时入是三昧,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细末坚黑栴檀,满虚空中,如云而下。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铢,价值娑婆世界,以供养佛。”


一个娑婆世界即三千大千世界,才能交换六铢海此岸栴檀,用这种香来供养佛。可见,此香异常名贵。但为什么要讲香呢?这个香,即指这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祂在日月净明德如来面前得闻《法华经》证得了“现一切色身三昧”,得此受用后,虔诚地发起了感恩日月净明德如来和《法华经》的这种状态,因而即时入是三昧。这时,虚空中的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细末坚黑栴檀、海此岸栴檀之香等,都是从哪里来的?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要供养诸佛而入色身三昧变现出来的。这是很奇特的。试想,这个香还是色法吗?不是。这个“色”,是祂自一切色身三昧中变现出来的。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呢?比如我们在建的古文殊寺,这些砖头、梁柱、钢结构等是不是色法?但这个色法真的是色法吗?这是不是佛力变现出来的?但这个佛力当中有没有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对三宝的虔诚供养?所以表面看来,这些砖头、钢筋、混凝土是色法,但其实在三宝地里这些又是不同的,又代表着我们每一个参与者的虔诚。我们的虔诚从哪里来?是祖师大德们“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而延续着佛法、造福于我们,而我们为了报三宝之恩才来奉献的。所以,一个寺院的建设既是我们的虔敬之心,又是三宝功德在人间的显现。表面看是色法,实则又不仅仅是色法,而我们亦可理解为“是”。



“作是供养已,从三昧起,而自念言,我虽以神力供养于佛,不如以身供养。即服诸香,栴檀、薰陆、兜楼婆、毕力迦、沉水胶香,又饮瞻卜诸华香油”。这里,其实是指身口意行持三乘教法所产生的功德,这些香即指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五分法身香,意味着祂已把自己的生命变成了法的生命。既然有了智慧、慈悲,有了日月净明德佛为先导,但去行持的时候,仍不要离开戒定慧这五分法身香,并以自庄严而他庄严。意思是不仅我们建起来的寺院很庄严,我们为此奉献的人也很庄严,同时我们也在庄严着五台山,在庄严着这个世界。


所以,精进不懈“满千二百岁已,香油涂身”,以这样的五分法身香来涂身。涂什么身呢?涂应化身、涂光明报身,乃至庄严清净法身。“于日月净明德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所谓天宝衣即指福德衣。试想我们这样来递一块砖、扎一根钢筋得的是什么果报?至少是天人的果报。这即是福德,并以此福德来作缠绕,围绕自己、庄严自己。之后,安住于佛的正见、般若空性的正见中,或说由般若空性的见而产生缘起,这个缘起是有福德的。而且,这个清净见即是智慧,努力奉献即是福报,所以叫福慧双修。换言之,这个天宝衣即指奉献的福报,再灌以空性的油,即代表福慧双修。


“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这样的生命即是我产生福报,福报庄严我,我在空性中,空性庄严我。如此福慧双修,我的生命即变成福慧的生命,福慧的生命即庄严我这个生命。试想这里面会不会有神通?会不会有力愿?都会有的。“而自然身”,即是能燃、所燃皆从这个福和慧中所出,能燃和所燃的身都在这个福慧庄严之中。所以,这样一位修行者的生命,“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


“其中诸佛,同时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若以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天缯幡盖,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种种诸物供养,所不能及”。为什么?因为这是世间那些真正的色法所不能及的,这是从现一切色身三昧中所现的色法,是般若空性所缘起的一切善妙之法,所以不名色法。祂所显现的也不是世间的这些“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及其“天缯幡盖”,乃至名贵的“海此岸栴檀之香”所能比拟的。因而这些才是真色法,而从入一切色身三昧所起现的这种供养叫微妙色法,这是从一个修行者的智慧火焰里迸发出来的,所以这个是无漏成佛的,而世间的那些色法则是有漏轮回的。


所以,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所现出来的这些是微妙色法,是微妙法,这才符合《妙法莲华经》的主题,是世间的一切最殊胜的色法“所不能及”的。“假使国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不要说色法,即便是拿世间的国城、妻子、财富来做布施的话,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这是通过法,通过日月净明德,用我们整个的生命去领会正确的知见,并在正确知见的指导下去奉献我们的身口意,化现出五分法身香来作为供养。所以,“是名第一之施”。这既是对诸佛菩萨的供养,也是对一切众生的布施。



“于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作是语已,而各默然”。这里先是赞叹祂,有能赞、所赞之境;而后“默然”,意指泯灭了能、所的界限,一同沉浸于如此的法喜之中。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其身火然千二百岁”,以般若空性的智慧火“然千二百岁,过是已后,其身乃尽。”意指其业报身份已尽,皆转为无漏光明之法性身。“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作如是法供养已,命终之后,复生日月净明德佛国中。”为什么?这就叫以此法得此法,以日月净明德佛这里所证悟的法,以这个“因”最后还得日月净明德佛的这个“果”。这即是,《法华经》里的“十如是”即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本末究竟,所以还是生在日月净明德佛国中。


“于净德王家,结跏趺坐,忽然化生。”请问,这还是不是业报身?还有没有业报身?没有了,这是功德身,所以功德身是化身。若返生人间,非是业力,而是谁家有大福报祂就化现至谁家,是以佛德故,“忽然化生,即为其父而说偈言:大王今当知,我经行彼处,即时得一切,现诸身三昧。勤行大精进,舍所爱之身,供养于世尊,为求无上慧。”


有人说:“我就是看破放下了、不愿意搞世间的了,才来出家的。现在可好,又跑来建庙了。”请问这是不是给你自己干的?不是,“是名为供养。”试想,我们来到寺院里盖房子、扎钢筋、拎水泥、抬砖头,都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次,但这是不是修行?这不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修法,而且是一种供养,把我们心中的虔诚,在建寺院、做义工的劳务过程中充分展现出来,身体力行供养给三宝,以此因缘来忏悔业障、修习福报。所以,“勤行大精进,舍所爱之身,供养于世尊,为求无上慧”。


“说是偈已,而白父言:日月净明德佛,今故现在。”“今故现在”这四个字皆指“现在”,即“今是现在,故也是现在,现也是故,今也是故,现也是在,在也是现。”“今故现在,我先供养佛已,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复闻是法华经,八百千万亿那由他,甄迦罗、频婆罗、阿婆等偈。”《法华经》原来还有这么多偈,当你真正明白妙法的时候,原来一切都是妙法,连建寺院也是妙法。


“大王,我今当还供养此佛。白已,即坐七宝之台,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往到佛所,头面礼足,合十指爪,以偈赞佛:容颜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适曾供养,今复还亲觐。”意思是我以前就供养过您,现在我继续以前的供养,我又来到您面前了。这样的生命何其伟大!虽然生死,亦不能阻隔我生命的誓愿!生老病死,对这样的“祂”已完全失效了。


读诵《法华经》,每每读到这四句偈时我都非常感慨,常常泪流满面。为什么我们此生能值遇佛法?若是果报的话,那往世里遇到佛法的因是什么?或许是佛陀无尽的悲愿,或许是“我”过去生得佛摄受过,或许是过去生在佛面前听闻过佛法。


“容颜甚奇妙,光明照十方”,前两句是赞叹日月净明德佛,实则一切诸佛莫不如是;五台山金色界亦复如是,文殊菩萨亦同样“容颜甚奇妙,光明照十方”。为什么我们会来到这里?“我适曾供养”,我曾经或许是种过一些符合佛法的善根吧,或许是诸佛菩萨悲悯摄受过我,由这样的因才让我今天再次“今复还亲觐”。所以,你陷在生死轮回的大海里千回百转又回到了这里,又来到这里了,又来到佛的足下了。“今复还亲觐”,特别是这个“觐”,“亲”是意味着我已经靠近你了,而“觐”则指亲眼见到,“我”已经看到你了,所以叫“觐见”。那么,我们此生所追求的即是要亲见真正的五台山,要看到真正的金色界。


尽管百废待兴,但也可以说,我们所在的五台山即是离极乐世界最近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五台山是真正的金色界,是通极乐世界的。应该说,这即是去极乐世界的电梯或者高铁、飞机场。我们现在相当于住在机场边上,但还没拿到机票,我们现在干活就相当于在赚机票钱;这个资粮一旦有了就等于拿到了机票,一登机即可直达。或说我们现在就在文殊菩萨的金色界里,不过由于业报的缘故,我们只能看到蚊子飞但看不到文殊菩萨的金色界;我们的业报还在六道之中,还在人的频道里。虽然文殊菩萨圆满的金色界我们暂时还见不到,但我们既充满了忏悔也充满了期待,期待业障尽消除,福慧增长。“今复还亲觐”,我们只要天天求,想必总有一天会见到文殊菩萨。





未完待续图片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图片

《慈风普扇》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相关文章
· 三月最积功德之事,转载就积德了
· 【修行窍诀】贤善的人格是修行的基础
· 与清修者们的心灵分享 | 念佛怎么观想、怎么摄心?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净旻法师标点版(下)
· 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纪念日 〡他,是阿弥陀佛在人间的化现
· 不能观无常,修行就不会精进
· 佛法有声书:生存中阴
· 想有好的人缘?你应该这样做
· 《找到你》,把最好最好的都给你!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净旻法师标点版(中)
· 如果一千年后,我们能用智慧的眼睛,回头看现在的自己......?
· 佛法有声书:“咫尺西天”与“十万亿佛土”
· 这个春天,我们一起来放生吧
· 让佛心与你心交相辉映
· 佛法有声书:“初心毕竟而不二,二心还是初心难”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净旻法师标点版 (上)
· 你我的时间,不一样
· 佛法有声书:怎样转凡成圣?
· 同样的法,不同的心念,得到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第十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