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恶”修心(有声读物)

2019-06-23 00:06:00 发布: 人气:2
 
图片
图片

《文化释说》整体概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对人类生活、心灵从时间的深度和文化的广度上进行了整体的探讨。

书中摘选精编自传喜法师应邀赴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高等学府所作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内容,全面地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脉络渊源,详细地解读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从衣食住行细微处入手解读民族文化传承之路,是通俗易懂、乐趣横生、不可或缺的一本传统文化类的益书。


图片

第四篇 东方文明的庄严人生——慧日问道

          引言

           一、关心他人为重

           二、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智慧

           三、寺庙如同学校

           四、传承文化之“道”

           五、“迷失”与“去我”

           六、除“恶”修心

           七、造福社会源于健康的心灵

           八、佛的世界观

           九、找回自己

           十、用东方文明的智慧探索宇宙


图片


图片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图片

    第四篇 东方文明的庄严人生——慧日问道

          六、除“恶”修心


记者:继续请教,这个“欲”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传喜法师:“欲”是人的本能,没有高智慧的驾驭,它是本能的状态。


记者:“欲”是无善无恶的吗?


传喜法师:在它一开启的时候是无善无恶,当它给人造成痛苦了, 会产生恶。所以“欲”又分两个层面,有善法欲,比如前面讲的,想取得更好的生命境界,想报答父母、报答社会,想有更好的能力,这都叫善法欲。


记者:那教育是不是在遏制某种“恶”的欲?


传喜法师:它也在激励善法欲,让人们明白不善的那个“欲”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痛苦。


记者:“洗心”和“欲”,是不是我们平常讲的“清心寡欲”?


传喜法师:“清心寡欲”只是方法,不是目标。


记者:在寺院的墙壁文化中,有一个“心平气和”,法师能否简介一下“心”、“欲”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传喜法师:“心”在佛教里有好几个层次,像《百法明门论》里, “心法”、“心所法”,有多少种“善法”、“不善法”,分得很细。


“欲”,前面已有所讨论,“欲”里面有一种属于没有理智,只是产生自己想获得的快乐,但不顾别人的感受。这样有可能对自己和他人带来负面影响,是需要我们认知、戒掉,是要防止的,防非止恶。


相对于“欲”,“心”更复杂。所以说,善法成就的天堂是“心”, “心”恶的那一面造就了地狱,也是“心”,所以我们要消除掉心中的“恶”。“心”是天底下最复杂的,不仅仅是指这个“肉团心”, 有时也指我们脑细胞的意识活动。


脑科学家告诉我们:越研究越不了解大脑的奥秘。在这一点上, 佛教要比现在人类对它的了解更深,划分得更细,在学问上要更透彻。这需要系统地学佛。


图片


记者:“心”那么复杂,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制心一处”?


传喜法师:所以,修心是最容易也是最难的事情,才有立教的必要。佛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佛教尚存于世,这是人类文明宝贵的财富。


记者:实际上儒家也讲“心”。


传喜法师:对,儒家也讲心学。明朝的王阳明,学佛开悟之后, 重新解读儒学的真谛,他是理学的发扬光大者,也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道家的王重阳创立全真教,认为修道即修心,推崇《道德经》、《孝经》、《心经》。他修道的心得是“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 也是在佛教里得到了智慧,又回到道学里去的......


记者:是不是他们都认识到要改变人、改变社会,甚至改变一个国家、改变地球人类,都要从“心”开始? 


传喜法师:是。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就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就是指的“心灵”。心灵是人的主人,也是社会的主要元素。


记者: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看,世人怎么修心,您有什么建议? 


传喜法师:为什么自古以来中国把儒释道作为主流文化?现在要恢复我们心灵的学问,佛教还保存着这样的力量。但现代社会都习惯于迷失,怎么“迷失”心灵怎么来,手机、电脑、游戏、灯红酒绿...... 人们只在物质追求中寻求物欲的满足,处处都在“迷心”。而“救心”、“醒心”,寺院还承担着这个功能,对佛教文化,对寺院文化,社会上能更重视或者个体更重视,那我们的心灵回归才有可能。


记者:“灯红酒绿”也是物质文明。


传喜法师:灯红酒绿是物质文明产生的现象,但人们只沉迷于感官的快乐,而不注意心灵的修养,它对我们人的心灵是有迷惑的。


记者:难道因此我们就拒绝这种高科技生活吗?


传喜法师:高科技生活,让有的人快乐、有的人痛苦,不是我们拒绝,而是我们有能力消化它吗?是在“灯红酒绿”中“迷失自我”, 还是在“灯红酒绿”中“庄严人生”,这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同时又会得到的不同结果。


图片


记者:我们今天讲的“科技”和“修心、修炼”能不能合一?


传喜法师:对于修心或修道的人来说,能与所有的现象和平相处。对于迷失“心”的人来说,越是妄自屈从,科技恰是他的丧身之地、是埋葬他的坟场。看上去炫人眼目的现代科技,恰可让人失性亡命, 葬身其中。


记者: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科技好还是不好?


传喜法师:对。比如科技发展要获取和利用资源,对社会产生后遗症,这些负面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当然科技在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要看你这个人是“六神有主”还是“无主”;“有主的”是你在使用科技, “无主的”你就成了科技的奴隶。


是科技在“转”你,还是你“转”科技,这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心灵没有回归的话,我们还是会变成科技的奴隶。


记者:在您看来,学校教育应怎样从“心”开始?


传喜法师: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肉体和心智都没有成熟,心灵也处于一种未被启蒙的状态。如果我们有了这种价值观念,重视心灵的启迪、启蒙,就会对这个孩子的整个人生负责。


他获得健康的心灵比健康的身体还重要,他获得健康的心灵、身体,比获得技术层面的知识还重要。所以,“心灵”应放在第一位,“肉身”放在第二位,知识性、“术”的层面放在第三位。这应成为我们教育者的价值取向。


记者:很经典 ! 现在请法师给学校寄语,您觉得什么样的才是好学校,或是您希望他们变成什么样的学校? 


传喜法师:作为佛教徒,我们会去正面引导社会,一般不去评价,更不会去批评。另外,对于学校的教学体系,有时也会关注怎样能良性发展,但更多的是发挥我们自身的作用,重点放在我们能做点什么上。


虽然你这么抬举我,但实际上我也不是教育家,很多也不是我的本行,不是我分内的,其实不能轻率地去说。


而对人的整体身心灵的成长上,我们有佛教的认识观点。我所提出的,仅仅是我的一些体会、体验,是一家之言,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同时也担心,不要误导了大家。




未完待续 图片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图片


图片

《文化释说》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图片

相关文章
· “迷失”与“去我”(有声读物)
· 对任何人的指责和抱怨都是嗔恨的一种,毁自己善根和福报
· 康熙爷爱吃素,皇帝也萌萌哒
· 最殊胜的“保险”,你投了么?
· 传承文化之“道” (有声读物)
· 人间不值得,我们净土见
· 舌尖上的素食——红油凉面
· 佛教不是迷信
· 请不要只在地震来临时才记起它们的好......
· 微信公众平台
· 请注意,你已深陷在一段关系中——人和手机,谁玩谁?
· 寺庙如同学校(有声读物)
· 师父的愿力会化作莲花送我们去极乐吗?
· 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智慧(有声读物)
· 为什么《金刚经》一直强调法身慧命的重要呢?
· 医院22张偷拍照曝光:这些人间真实,你见过吗?
· 毕业后,你要做什么?
· 关心他人为重(有声读物)
· 何为正确禅?
· 1700多年的潭柘寺为虎建塔 供奉一只听经吃素食的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