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师父的言谈举止,像大菩萨护着小菩萨一样

2018-12-17 06:00:00 发布: 人气:6
图片


以下文字节选自

传喜法师问答开示


图片


问:您曾讲过,学佛要包括学习师父的言谈举止,像大菩萨护着小菩萨一样,那在师父身边的人是很容易做到的,像我们离师父远的人,怎么做?


传喜法师开示:


这个问题也是很关键,因为学佛、成就的关键就是善知识,特别是末法年代,末法时代属于垂手接引,是要靠善知识的。


但是在正法年代,那个时候众生业障轻,乃至佛的道理里面拿出来一点,自己去思维都能成道。像法时代,就是把戒律持好,佛的经典能受持,思维能成道。末法时代就不一样了,我们的根器越来越差,要靠善知识垂手接引了,是要靠果地的威德摄受来做我们的因地,以诸佛之果来做我们解脱的因,所以亲近善知识很重要。


但是亲近善知识的难度非常大的,不如法的话,依善知识造业,反而罪过更重。所以作为一个弟子来说,怎么样成就弟子相,是要我们打好基础的。


图片


末法时代的修行我们要注意,第一个标志就是惭愧。本身就是末法时代了,自己就是自己的标签。我们这个生命插在末法年代,还有什么功劳?首先要惭愧,生不见佛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再也见不到了,虽然佛不舍众生,化现众生。但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本尊释迦牟尼佛我们见不到了,这要惭愧的。


亲近善知识,特别这个年代方法还是很多的,所以特意给大家开了网络,网站,先学,觉得有信心了,再来亲近比较好。在寺庙里现在很明显,看过我的讲经来的,非常恭敬,我一句都没跟他说,恭敬心已经消罪了,已经增福了;没有看过这个来的,就像朝山一样,来到庙里没有恭敬心,就像走庙一样。我就是来烧烧香,别人给他介绍,眼斜看了一眼,哦,和尚!然后就走掉了,他这样得不到什么福的,虽然也靠近寺院,但没有用。


图片


靠近是要如法的,现在反而好,可以远一点的学。学的如法了,才靠近一点,再如法再靠近一点,否则的话依着善知识堕落,这个是很可惜的。


佛陀为什么显涅槃相?因为佛如果在这个世间,如果别人对他斜一眼,皱个眉头,对他鼻子哼一下,那一下就下地狱了。佛本来应该是你恭敬的对象,对佛一合掌,一低头,都是福德无量,是成佛的因啊。


但是反过来说,佛的威德力越大,改变我们命运的力量就大,要么就是上、要么就是下。所以印度话“佛”源于“了”,“涅槃”,机缘没有成熟的,我把经留着,那就是我的化身,看经能对机了,恭敬心能升起来了,那你才能调服心。法就是调御心,能调御的心柔软了,不刚强了,那处处见佛。


所以过去开悟的祖师说,于寸草而见丈六金身,处处是佛,千江有水千江月,那个时候就不一样了。




图片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相关文章
· 悟公上人诞辰九十八周年纪念:听老和尚讲法,仿佛亲见释迦牟尼佛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十九 初分赞大乘品第十六 之四
· 当菩萨们在为众生布施生命的时候,你有没有好好保护他们?
· 关于佛的法报化三身你不知道的解读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十八 初分赞大乘品第十六 之三
· 被生命的虚假欺骗,会不会太可怜了?
· 慈尊犹在,圆音未散——超越时空听悟公上人讲《佛说阿弥陀经》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十七 初分赞大乘品第十六 之二
· 静听《寒山诗集》| 修行人的自我勉励
· 尊重善知识是正法住世的象征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十六(2) 初分赞大乘品第十六 之一
· 静听《寒山诗集》| 莫道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 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 今日法语 | 寺院代表什么呢?
· 电影电视负能量的毒,原来用佛法可以解的!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十六 (1) 初分辩大乘品第十五 之六
· 静听《寒山诗集》| 若人识得心中宝,千年险路一日还
· “地水火风”何时才能找到“觉”这位母亲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十五 初分辩大乘品第十五 之五
· 学佛为了行佛,行佛为了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