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十六(2) 初分劝学品第八

2018-11-19 06:00: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乾隆版大藏经》

 
图片

《乾隆版大藏经》为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亦称《清藏》,又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名《龙藏》。它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是我国历代官刻大藏经极为重要的一部。全藏共收录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


图片

大乘般若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 卷第三十六(2)

初分劝学品第八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欲满布施波罗蜜多,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欲满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遍知色,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欲遍知受、想、行、识,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遍知眼处,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欲遍知耳、鼻、舌、身、意处,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遍知色处,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欲遍知声、香、味、触、法处,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遍知眼界、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欲遍知耳界、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欲遍知鼻界、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欲遍知舌界、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欲遍知身界、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欲遍知意界、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遍知地界,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欲遍知水、火、风、空、识界,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遍知苦圣谛,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欲遍知集、灭、道圣谛,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遍知无明,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欲遍知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永断贪、瞋、痴,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永断萨迦耶见、戒禁取、疑、欲贪、瞋恚,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永断色贪、无色贪、无明、慢、掉举,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永断一切缠结、随眠,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永断四食,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永断四暴流、轭、取,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永断四身系、四颠倒,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永断三漏、三不善根,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远离十不善业道,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欲习行十善业道,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修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修四念住,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欲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得佛十力,当学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欲得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得六神通自在,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得四静虑、四无色定、灭尽定,次第超越顺逆自在,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于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皆得自在,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得具觉支三摩地、狮子游戏三摩地、狮子奋迅三摩地、狮子频申三摩地、狮子欠呿三摩地、健行三摩地、宝印三摩地、妙月三摩地、月幢相三摩地、一切法印三摩地、灌顶印三摩地、法界决定三摩地、决定幢相三摩地、金刚喻三摩地、入一切法印三摩地、安住定王三摩地、王印三摩地、精进力三摩地、等涌三摩地、入一切言词决定三摩地、入一切名字决定三摩地、观方三摩地、陀罗尼印三摩地、无忘失三摩地、诸法等趣海印三摩地、遍覆虚空三摩地、三轮清净三摩地、趣向不退转神通三摩地、器中涌出三摩地、最胜幢相三摩地、烧诸烦恼三摩地、降伏四魔三摩地、大智慧炬三摩地、出生十力三摩地,菩萨摩诃萨欲得如是等无量百千三摩地门,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满一切有情心之所愿,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欲满如是殊胜善根,由此善根,永不堕恶趣,不生贫贱家,不堕声闻及独觉地,于菩萨顶终不退堕,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时,舍利子问善现言:“云何名为菩萨顶堕?”
  善现答言:“若诸菩萨无方便善巧而行六波罗蜜多,无方便善巧住三解脱门,堕于声闻或独觉地,不入菩萨正性离生,如是名为菩萨顶堕,即此顶堕,亦名为生。”

  时,舍利子即复问言:“何缘菩萨顶堕名生?”
  善现答言:“生谓法爱,若诸菩萨顺道法爱,说名为生。”
  舍利子言:“何谓菩萨顺道法爱?”
  善现答言:“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色住空而起想著,于受、想、行、识住空而起想著;于色住无相而起想著,于受、想、行、识住无相而起想著;于色住无愿而起想著,于受、想、行、识住无愿而起想著;于色住无常而起想著,于受、想、行、识住无常而起想著;于色住苦而起想著,于受、想、行、识住苦而起想著;于色住无我而起想著,于受、想、行、识住无我而起想著;于色住不净而起想著,于受、想、行、识住不净而起想著;于色住寂静而起想著,于受、想、行、识住寂静而起想著;于色住远离而起想著,于受、想、行、识住远离而起想著。是为菩萨顺道法爱。
  “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作是念言:‘是色应断,是受、想、行、识应断;由此故色应断,由此故受、想、行、识应断。是苦应遍知,由此故苦应遍知;是集应永断,由此故集应永断;是灭应作证,由此故灭应作证;是道应修习,由此故道应修习。是杂染、是清净,是应亲近、是不应亲近,是应行、是不应行,是道、是非道,是应学、是不应学,是布施波罗蜜多、是非布施波罗蜜多,是净戒波罗蜜多、是非净戒波罗蜜多,是安忍波罗蜜多、是非安忍波罗蜜多,是精进波罗蜜多、是非精进波罗蜜多,是静虑波罗蜜多、是非静虑波罗蜜多,是般若波罗蜜多、是非般若波罗蜜多,是方便善巧、是非方便善巧,是菩萨生、是菩萨离生。’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住如是等法,而生想著,是为菩萨顺道法爱。如是法爱说名为生,如宿食生能为过患。”

  时,舍利子问善现言:“云何菩萨摩诃萨入正性离生?”
  善现答言:“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内空、不待内空而观外空,不见外空、不待外空而观内空;不待外空而观内外空,不见内外空、不待内外空而观外空;不待内外空而观空空,不见空空、不待空空而观内外空;不待空空而观大空,不见大空、不待大空而观空空;不待大空而观胜义空,不见胜义空、不待胜义空而观大空;不待胜义空而观有为空,不见有为空、不待有为空而观胜义空;不待有为空而观无为空,不见无为空、不待无为空而观有为空;不待无为空而观毕竟空,不见毕竟空、不待毕竟空而观无为空;不待毕竟空而观无际空,不见无际空、不待无际空而观毕竟空;不待无际空而观散空,不见散空、不待散空而观无际空;不待散空而观无变异空,不见无变异空、不待无变异空而观散空;不待无变异空而观本性空,不见本性空、不待本性空而观无变异空;不待本性空而观自相空,不见自相空、不待自相空而观本性空;不待自相空而观共相空,不见共相空、不待共相空而观自相空;不待共相空而观一切法空,不见一切法空、不待一切法空而观共相空;不待一切法空而观不可得空,不见不可得空、不待不可得空而观一切法空;不待不可得空而观无性空,不见无性空、不待无性空而观不可得空;不待无性空而观自性空,不见自性空、不待自性空而观无性空;不待自性空而观无性自性空,不见无性自性空、不待无性自性空而观自性空。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若作是观,名入菩萨正性离生。
  “复次,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学:色应知不应著,受、想、行、识应知不应著,色名应知不应著,受、想、行、识名应知不应著;眼处应知不应著,耳、鼻、舌、身、意处应知不应著,眼处名应知不应著,耳、鼻、舌、身、意处名应知不应著;色处应知不应著,声、香、味、触、法处应知不应著,色处名应知不应著,声、香、味、触、法处名应知不应著;眼界、色界、眼识界应知不应著,眼界、色界、眼识界名应知不应著,耳界、声界、耳识界应知不应著,耳界、声界、耳识界名应知不应著,鼻界、香界、鼻识界应知不应著,鼻界、香界、鼻识界名应知不应著,舌界、味界、舌识界应知不应著,舌界、味界、舌识界名应知不应著,身界、触界、身识界应知不应著,身界、触界、身识界名应知不应著,意界、法界、意识界应知不应著,意界、法界、意识界名应知不应著;地界应知不应著,水、火、风、空、识界应知不应著,地界名应知不应著,水、火、风、空、识界名应知不应著;苦圣谛应知不应著,集、灭、道圣谛应知不应著,苦圣谛名应知不应著,集、灭、道圣谛名应知不应著;无明应知不应著,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应知不应著,无明名应知不应著,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名应知不应著;四静虑应知不应著,四无量、四无色定应知不应著,四静虑名应知不应著,四无量、四无色定名应知不应著;五眼应知不应著,六神通应知不应著,五眼名应知不应著,六神通名应知不应著;布施波罗蜜多应知不应著,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应知不应著,布施波罗蜜多名应知不应著,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名应知不应著;四念住应知不应著,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应知不应著,四念住名应知不应著,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名应知不应著;佛十力应知不应著,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应知不应著,佛十力名应知不应著,四无所畏乃至一切相智名应知不应著。
  “复次,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学:菩提心应知不应著,菩提心名应知不应著;无等等心应知不应著,无等等心名应知不应著;广大心应知不应著,广大心名应知不应著。何以故?是心非心,本性净故。”

  时,舍利子问善现言:“是心云何本性清净?”
  善现答言:“是心本性非贪相应非不相应,非瞋相应非不相应,非痴相应非不相应,非诸缠结、随眠相应非不相应,非诸见趣、漏、暴流、轭、取等相应非不相应,非诸声闻、独觉心等相应非不相应。舍利子,是心如是本性清净。”
  舍利子言:“是心为有心非心性不?”
  善现答言:“非心性中,有性、无性为可得不?”
  舍利子言:“不也,善现。”
  善现答言:“非心性中,有性无性既不可得,如何可问:是心为有心非心性不?”
  舍利子言:“何等名为心非心性?”
  善现答言:“于一切法无变异、无分别,是名心非心性。”
  舍利子言:“如心无变异、无分别,色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善现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受、想、行、识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眼处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耳、鼻、舌、身、意处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色处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声、香、味、触、法处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眼界、色界、眼识界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耳界、声界、耳识界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鼻界、香界、鼻识界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舌界、味界、舌识界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身界、触界、身识界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意界、法界、意识界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地界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水、火、风、空、识界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苦圣谛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集、灭、道圣谛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无明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四静虑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四无量、四无色定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五眼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六神通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布施波罗蜜多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四念住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佛十力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如心无变异、无分别,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亦无变异、无分别耶?”
  答言:“如是。”

  时,舍利子赞善现言:“善哉!善哉!诚如所说。汝真佛子!从佛心生,从佛口生,从佛法生,从法化生,受佛法分,不受财分,于诸法中身自作证,慧眼现见而能起说。世尊说汝声闻众中住无诤定最为第一,如佛所说真实不虚。
  “善现,菩萨摩诃萨于般若波罗蜜多应如是学。若菩萨摩诃萨于般若波罗蜜多能如是学,应知已住不退转地,不离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欲学声闻地者,当于般若波罗蜜多应勤听习、读诵、受持、如理思惟,令其究竟;欲学独觉地者,当于般若波罗蜜多应勤听习、读诵、受持、如理思惟,令其究竟;欲学菩萨地者,当于般若波罗蜜多应勤听习、读诵、受持、如理思惟,令其究竟;欲学如来地者,当于般若波罗蜜多应勤听习、读诵、受持、如理思惟,令其究竟。何以故?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中,广说开示三乘法故。若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多,则为遍学三乘,亦于三乘法皆得善巧。”



图片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慧日法宝”

图片

相关文章
· 佛菩萨应化六道感应录 | 薄荷猪的故事
· 请问师父,什么是超度?
· “传承的金线" | 随着你的诉说,相遇、相知
· 建水月道场只为现心灵净土(珍藏微视频)
· 微信公众平台
· 今日法语 | 智慧宝剑斩破生命的牢狱
· 此心向光明 —— 传喜法师峨眉山朝礼之行圆满
· 2018年11月18日电影《六祖传灯》将在北京召开筹备成立新闻发布会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十六(1)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 二十六
· 为何他不识字, 却又听懂《金刚经》?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十五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 之二十五
· 生命是有自己的因果
· 梦老谈地藏三经的修行法门, 哪一个法门忏悔业障快?
· 百年悲心缅怀佛门耆宿梦参长老——“一生的梦因缘”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十四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 之二十四
· 学要
· “传承的金线" | 大佛寺,一切的起源
· 三人同做一梦,苏东坡的前世不简单
· 佛法带你穿越古文明:祖先留给我们一份大礼--“生命升华的天梯”
· 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