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法句经》里说:不观他人过,不观作不作,但观自身行,作也与未作。《宝积经》亦云: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修行人,自心不生恶念,不寻求他人的过失,这样才能安隐无恼而获得真正的解脱。如果常常观察他人过失,最终会成为自己堕落的恶因。
“不计人过”就是放过自己
北宋宰相吕蒙正,为人贤良仁厚,待人宽容有德,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其中一则就是“不计人过”。
吕蒙正刚担任宰相时,有一天上朝,听见朝堂帘子后面有一名官员谈论自己:“连这小子也能进朝参政?”言语之间带着嘲讽之意。吕蒙正却装作没听见走了过去,同寮听到这样的话为他愤愤不平,想去问那个官员的姓名和官职,吕蒙正见状赶忙制止了他。
退朝后,同寮问吕蒙正为何阻拦,应该将对方的底细探个究竟才对。而吕蒙正却说:“如果知道了那人的姓名和官职,想必定会牢记于心,一辈子念其过错也说不准,因此还是不知道为好。不去追究他的过错,互不干涉,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害呢?”众人听闻后都深受启发,自愧不如。
谈人之短 短在己身
《梵网经古迹记》里说:求失之者麟角圣上有失可取,求德之者断善者身有德可录。《涅槃经》亦云:世间无有凡而无失,谈人之短,短在己身。
对待一个人,如果我们怀着刻意挑毛病的心,那么就算是人间稀有的圣人身上,也会找到过失;如果我们怀着善意学习的心,那么就算是断了善根的人,也能在他身上找到长处和优点。没有任何过失和缺点的人,世间是找不到的。看一个人身上有毛病,恰恰印证了病在自己身上。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古文殊寺
声 明
本期图片丨惜缘法师
文字整理丨古文殊寺工作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