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April
推荐同步收听音频
虚云老和尚云:
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
其要在于明因识果。
明者,了解义。
识者,明白义。
明因
识果
FORIQINGLIANG
/ 谈论死亡,是一种慈悲。
儒家说:“不知生,焉知死?”而佛教是让我们对生与死都了解,然后更好地给“生”定位。
既然“不知生,焉知死”,那说明生和死之间是有关联的,先把“生”处理好,再处理“死”的事,这是孔夫子的秩序。佛教为什么能涵盖它?因为佛教不仅把“生”说得很清楚,也能把“死”讲得很清楚。
别小瞧这个“死”,能说清楚是不容易的。说清楚之后,这就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每个生命都要经历它,所以这个真理可以成为人类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
莫要等人生走到了最后,才思考归宿的问题,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呀!若是从“死”反推到“生”,那就不一样了。知道了这个“果”,我们就要改变“因”。
“菩萨畏因”,菩萨是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为什么?因为菩萨明了果。“众生畏果”,当果现前的时候,只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祈祷佛菩萨,因为佛菩萨有大威神力。
所以,我们要在“因”上去努力。了解“果”,是为了更明确地知道在因地上应该做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不会空耗,不会走弯路。
宇宙里有很多共同性规律的。比如我们说直角是九十度,宇宙里所有的直角都是90°,所以宇宙即是“术”,那就是有规律的。虽然千人有千面,但所有人命运的内在规律都是相同的,而佛教讲的就是这个内在的规律。
我师父说:“佛教讲的是大道理,这个大道理什么时候放之天下皆准的。”直角就是90°,你反驳它干嘛呢?佛教就是讲这个真理的,即使你反驳它,它也是真理,这不会变的。
实际上,能把“生死”这个问题讲清楚,也是佛陀的智慧。佛硬要给我们这一批不明白的人讲明白这个问题,这就是佛的情怀与慈悲。
这个时代是很浮躁的,所以我常常提醒大家,生活中要稳重一点,动作要慢一点,缓缓的,气定神闲的。因为我们这个色身在物理空间是很脆弱的,在这个世俗的因缘中,一切都那么真实。假设你往墙上撞一下会怎么样?那个疼痛感就是很真实的;大风吹来了,你真不敢在外面跑啊,这就是很真实的。
的确,我们在人道,要想超越这些真不容易的。佛教建立了三皈体系,其中的“皈依佛,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个“大道”就是全维的,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是超越一切维度、超越一切时空的,这个“超越”就是在果地上讲的,但我们因地凡夫做不到,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信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始终要把佛放到生命的最高处。
清凉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