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
峰
宗
论
●
蕅益大师
缘起
天地之间,多少生命在百转千回的苦海中,逐浪前行,搁浅于途。三千多年前,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太子,乔达摩悉达多以八相成道,为全人类实践了一条超越生死险峡的菩提大道——此后他的教言,自最清净的法界流入娑婆。
身,不再是沉你入渊的巨石,而是引你登岸的舟航。
那一袭袭袈裟,成为茫茫苦海中,最光芒万丈的旗帜,不负龟颈入孔的暇满人身,亦步亦趋地追随佛陀的圣迹,跨越那道曾经被诅咒为不可逾越的生死天堑。
戊戌年十二月初八,佛陀降魔成道日,慧日禅寺住持传喜法师,择古德蕅益大师圆满正见,与僧众共同学诵《灵峰宗论——示元白》,示后来者趣圣教门之机,入菩提道之要。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发见识。
👆点击观看视频
蕅益大师简介
蕅益大师(公元1599—1655年),净宗九祖,生于明末清初之际,与憨山德清,紫柏真可、云栖袾宏,被赞誉为明代四大高僧。名智旭,号西有。他一生解行并进,严持净戒,博览诸宗,著作等身,对近代中国佛教影响甚深。
祖师的一生
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想一下,学佛到今天,跟五年前的心境是一样的吗?一个人的生命成长,跟以前的自己相比,还是在进步。你们在座的也会感受到,在寺院住一年跟住三年是不一样的。有特别重要的一点要提醒大家:每天晚上有机会一定要去法堂听法!哪怕讲法的视频已经放了三遍,但是每一次听,你肯定还会有不同的感悟,还会有进步。
今天腊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的殊胜日,作为一种象征,我们坐下来学习。但其实寺院哪天不在学习呢?学习就好像吃东西一样,吃过了,就知道了;思考过了,人生就不一样了。我也想过很多年,为什么禅宗历来“重见地,不重行履”?当修行得轻安时,那个境界是很舒服的,两年、三年都可以享受在里面。一个人得轻安了,大家都会羡慕他,但是古代的祖师知道这是不行的,所以叫“夺境不夺人”,要把这个境界给夺去。因为你已经执着在这里面了,这叫法尘,如果耽执在法尘里面,就成了枯木禅。在佛教的修行当中,对于境界乃至神通,历来都是很警惕的,不仅不能把它作为修行的目标,甚至在出现的时候,我们更不能贪着它。所以重点是怎么样用见地去超越。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示元白》,他既是禅宗开悟的大德,又通达天台宗,而且他也是净土宗祖师。《灵峰宗论》里收藏了祖师与弟子、友人等来往的书信,很像我们的印光大师文钞。因为是大师亲自落笔写的文字,所以各方面都很周到。
蕅益大师被尊为祖师,这就可以说明中国历代的高僧大德不仅认可他的见地,而且还认可他的修证。在选择学修宗派时,大师他自己拈了四个纸:学华严宗、法相宗、唯识还是学天台,还是自创一宗?结果抓阄了三次都是天台宗。大师在自传中也提到曾住在我们石城——天台宗祖庭大佛宝相禅寺。从地理上,大佛寺属天台山的西门;从圣地的角度上,大佛寺也是智者大师的涅槃地。之后幽溪传灯大师也在大佛寺住过,天台宗的这些大德们在大佛寺都有弘法布道,蕅益大师也曾经在那里住过,学习天台宗。所以大师所写出来的是通宗通教而且了义的,可以成为我们一生修习佛法的指南针。
《灵峰宗论 示元白》
示元白: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发见识。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气力量,只作世间豪杰,断不能为出世圣贤。无真实刚骨,饶你要出生死,决被情欲牵,熟境迷,利名移夺,魔患埋没去。无真正见识,饶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师恶友引诱,轻安少得萦惑,或堕光影门头,或坐知见窠臼,乃至或以味禅为功德,或以空寂为家乡,极胜亦流入二乘权曲境界,无由直趋菩提。
第一段已把要点列出来:“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发见识”。我们对这三点能不能顷刻领纳于心?
第一个真为生死。我们来学佛是不是真为生死?第二具足刚骨。“刚骨”是什么意思?实际上就是勇猛心,我们有没有勇猛心?第三开发见识,就是要开智慧。
这三点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无真实为生死心”,这个“饶你”是指就算你有志气、也有力量,也只能做个世间的豪杰,断不能为出世圣贤。因为出离心没有生,你的心不是为了生脱死的。
“无真实刚骨,饶你要出生死,决被情欲牵,熟境迷”。为什么叫“熟境迷”?生死轮回是我们很熟悉的事情,甚至都不知道这就是六道轮回。身处其中,不知其害。生死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了生死的路,我们也不知道;陌生的、轮回的路我们却很熟悉,在这个熟当中就迷失掉了自己。
所以“利名移夺”,本来说要了生死的,但这个了生死的心不是很坚定,没有每天鞭策自己。为什么我们每天做晚课的时候都要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为什么要提醒维那注意:早晚课速度不要太快,因为太快了之后,生命的质感就会减少。念《十大愿王》也是一样的,念慢一点就会在体验。晚课的时候念“一心皈命极乐世界”时也要念慢一点,念快了感觉就没有了。当我们念诵慢下来的时候,就会投注感情。人就是这样,当你对宇宙时空投注了什么感情,就会回报你什么;当你对极乐世界很虔诚时,就会回报你极乐世界的力量。
我们每天要很渴望“般若波罗蜜多”!”虽然我们连般若是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不要紧,你只要很渴望、心生向往就可以。为什么?因为诸佛菩萨讲到很多次,“一个人如果对般若波罗蜜多有向往之心,那么这个人离成佛就不远了”。这实际上是一种信心,这是我们每天都要训练的。
所以弥勒菩萨成佛,也是很简单的。早上祂对着佛说一句:“我以后会成佛的”,晚上再说一句:“我以后也会成佛的”,一早一晚就这样,实际上这就是告诉我们信心很重要。
我们做功课的时候念诵要慢,慢慢地去体会。但讽诵楞严咒是要快的,诸佛名号、诸天神乃至魔王的名号像骤风急雨一样冲洗下来,把石头都磨得都光光的。
《大悲咒》流通版是八十四句,但后面要再加五句—— “声闻胜庄严娑婆诃,金刚胜庄严娑婆诃,摩羯胜庄严娑婆诃,唵 跋阇啰室哩曳娑婆诃,唵 度宁度宁迦度宁娑婆诃”。“金刚胜”,这多重要啊。“声闻胜庄严娑婆诃”,我们想想,千五百阿罗汉多么庄严啊,所有众生都变阿罗汉多么庄严啊! “摩羯”是什么意思?大悲身,观音菩萨的状态,加上了这句真不得了。
我们坐在这儿身心愉悦、满满的加持。此时此景用语言文字如何描述啊!我们坐在这讲话其实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坐在一起,都把心用在佛法上,这时是很清净的。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