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改变命运吗?

2022-03-06 06:00:00 发布: 人气:2
图片


图片



人和一切有情众生,在世界上除了受到物理力学的作用以外,还有一种最强大的力在决定着我们生命的过程与走向,那就是业力!


人的命运是业力的总和,一切的运转都在遵循着因果定律。对于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讲,福报的进一步表现为金钱、权利、事业、家庭、婚姻等因素。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人生达到了什么高度与质量,是与我们的福报成正比的。


那既然如此,是不是命运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定好了的?我们可以改变命运吗?


图片



袁了凡出身医生世家,幼年丧父,由母亲抚育,为继承家业少年袁了凡学习了医术。某日有位老人来访,老人对袁了凡说,我是研究理法(易经)的,现奉天命,特来向你传授易学真髓。


老人还对了袁凡母亲说道:“您或许期望这孩子将来也当医生,但他不会走这条路。他长大后会接受科举考试,会当上官员。”老人就袁了凡少年的命运作了种种预测:不仅在几岁时参加什么考试,在多少人中排第几名,而且说袁了凡很有出息,年纪轻轻就会当上地方长官;结婚后却无子,53岁时亡故等等。


后来袁了凡的人生果然如老人所言。他当了地方长官后,有一次去拜访一位禅师。那位禅师看到袁了凡打坐时神清气闲、无思无念,非常佩服,问道:“你坐禅时毫无杂念,很了不起。敢问你曾在何处修行?“袁了凡回答自己并无修行的经验,并说起了少年时代遇到那位老人的事情。


那位禅师十分诧异,并告诉袁了凡命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他劝告袁了凡多行善事,袁了凡果真行善后不仅官至更高的位置,和他的夫人也有了后代,并于53岁后寿终正寝。事实证明,他的命运确实改变了。


众所周知,那本阐述“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思想的《了凡四训》就为袁了凡所著。在《了凡四训》中,袁了凡结合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只为告诉后世之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图片



人要具备一定的胸怀去接受命运的定数,但同时也要具备探索精神去追求人生的变数。


正所谓说“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人生有许多不可控的事情,比如客观规律,亦或是一个人的命运。


但是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命运终将归于何处,或者不知道自己未来于何种境界的时候,当然不能完全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去生活,这样你也缺少了生活该有的激情,更扼杀了人生本身存在的可能性。


所以即便有定数存在,但是我们也要有追求变数的精神和智慧。因为很多事情是难以预料的,需要你真正做了才知道有没有可能。


做了一定好过没做,即便从表面来看,在短暂时间内没有显现结果,但最后也会在另一个合理的模式上发挥作用。


所以先去“尽人事”,才去“知天命”,如果连“人事”都不尽,就去死守定数,这样的人生价值微乎其微。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我们唯有多多行善积德,方能改变自身命运,也为后世子孙积累福报,延续家族繁荣昌盛。


图片


三参法师开示


一个具有明空智慧的人,他既知道自己,也知道众生,了解所有一切外在的因果、内在的规律,了解宿命因果的轨迹。


因果的轨迹就是宿命的轨迹,同时又有变数的轨迹,这个变数就是“缘”。


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能善巧地掌握这个“缘”。这个“缘”就像汽车的方向盘一样。汽车的四个轮子都有它自己的运行轨迹,但是这四个轮子不会乱跑,能让它发生改变的就是方向盘的指挥。


佛教认识因果,就像认识这个车轮的功能一样,但佛教同时又认识到方向盘的“缘”的重要性。一方面,佛告诫我们有因果,任何事都有因果报应,让我们遵循因果,戒恶修善;另一方面,佛陀也教导我们,让我们出离因果的轮回,出离生死苦海的世界的因果,进入到良性的因果。

——摘自三参法师开示


图片



如果曾经的我们不明因果,做了很多错事,那么从现在起,我们不要去嫉妒他人、不要去怨恨他人、不要去伤害他人,更不需要去抱怨命运,只专注于当下的自己,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小善行出发,小小善业终会汇集成大善海。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相信你的明天会更好!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大美山西彩塑巡礼(唐、宋、辽、金、元)之二
· 一个修行好的人,他的身体会怎样?
· 归隐山林,这并不是最难的
· 不要把宝贵的人身去做无意义的事情
· 多一点春天的长养之气
· 【茶香慧日寺】:三宝在您生命里是什么位置
· 蕅益大师:佛称八苦为八师
· 【中英双语】慧日法语甄选 | 菩提无缝塔,光明遍尘刹
· 坚持善良,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 小心,这不经意的一念,也是极重的恶业
· 这个问题也困扰过你吗?
· 【甘露法语】这样,就离佛近了
· 因为无常,所以宝贵
· 罗素给未来的寄语:智慧与道德
· 对我们这个人身要有殷重心
· 春光正好,莫放逸
· 【佛教知识】佛陀开示无常
· 修行当圣智开发时便呈现解脱
· 【中日双语】慧日法语甄选|供佛的好处是什么?
· 说说“假”与“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