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看,抢不走的宝藏就在那里

2025-07-11 00:11:00 发布: 人气:10
图片
图片



世间人说吃饭很神圣,所谓“民以食为天”。我很小就听我爷爷讲,吃饭的人,别人是不能打扰的,甚至连天神也不会,叫“雷公不打吃饭人”。


佛弟子做功课,比吃饭更神圣。往殿堂里一站,你就顶天立地,就是你世界的中心,没有人会打扰。然后整个生命随着功课随文起观,念着观,观着念,如流水一般“讽诵楞严诸密咒”,享受无量劫以来佛菩萨咒语的大光明的冲刷。


如果说念一句佛号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更何况持咒呢?咒就是菩提心、不分别、三昧耶。我们念佛还不一定念到三昧,但只要一持咒,祂就是不分别的,所以咒是不翻译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天台宗里尤其讲到,一个没有开悟的人,读《法华经》时不要分别,要像念咒一样地念。这个功用可以消业障,业障消了,智慧才可以开,智慧一开,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否则,只会增长我执我见。


智慧本来就在那如如不动,为什么我们还没开智慧?因为业障重。《地藏经》里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图片
图片




圣道是不增不减的,是谁都不能剥夺的。我们说“天下为公”,什么天下为公?“道”是天下为公的。不能少了“大道”这个主语,因为只有大道是可以被共享的。你的财富很难共享,一个人的肉体、生命、尊严是不能被侵犯的,只有“道德”是天下为公的。


每个人头顶都有“道”,不用抢别人的。每个人也都有发现“道”的权利,但只有当我们业障少了,福报多了,才可能发现“道”。


所以为什么要弘道?因为“道”是天下的,是不可以“私”的。弘道的人遵循于“道”本体的性质和规律,这就是“德”。


“道”是体,“德”是用。“道”是隐性的,是一切规律背后的逻辑;“德”是显化的逻辑,是可以作用的。


“道”摄“德”,“德”摄“道”,二者相互回护。如果“德”不为“道”服务,不用“德”把大家引到“道”上来,那这也不算“德”,还是“缺德”。像我们用这个道场来体解大道、分享佛性的妙法,这才叫做“德”。



图片



道德是具有建设性的,是奉献的。所以出家人到哪里都是奉献者,以自己的生命为资本,用身体去劳动,用口去弘扬佛法。他们既是物质世界的建设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所涵盖的价值无法言说。

 

——三参法师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大悲心,是成佛的精华
· 诸法不离心,更不在外境
· 遇事炼心,在事情中看到自己
· 寺院中的法器也是在说法
· 法水流入心田的清凉
· 修行,如何提速?
· 扫地、洗碗、煮饭——生活就是修行的道场
· 一个人生吉祥的秘诀
· 开元三大士 —— 不空三藏法师纪念日
· 今天,纪念不空三藏法师〡唐密祖师,大唐诸帝皆其弟子
· 佛法传承中的脆弱与坚韧
· 【六斋日】菩提心者,犹如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
· 你的心,可以周遍于佛国
· 东行大唐的译经祖师 | 不空三藏法师圆寂纪念日
· 白话《唐高僧传》丨达摩笈多
· 追忆一代高僧明旸长老:明心见慧日,旸乌出还新
· 念地藏菩萨名号,增长意根的力量
· 今天,恭迎维摩诘大士圣诞〡佛陀时代第一居士,示现无碍辩才与智慧
· 金粟如来圣诞日 | 在家怎么修行?祂来人间给出最高示范
· 恭迎金粟如来圣诞 || 这一次,他化身为“佛陀时代第一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