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一开始就是“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这里,大势至菩萨代表五十二群伦。《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讲到,菩萨初发心,从信位而入,于大乘体性生起信解,这个信位共十个等级。诸佛功德以何而入?以信而入,“信为道源功德母”。所以,我们寺院有副对联的上联就是“信为德母,慈育四生”。
文殊菩萨住在五台山干嘛的?其中主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起信。对于来朝山的人,祂为什么要接一千、送八百啊?为什么祂说每一个来五台山的人,我都会见你?这就是起信啊。文殊菩萨主要的一个功德,就是起我们的大乘根性,起我们入佛的法藏门。“信为道源功德之母”,所以在大乘菩萨的菩萨道里,佛菩萨救度我们,师父救度我们,先要让我们起信。但是就是这个起信是很难的,有的人三年、五年,三十年、五十年,都无法做到。
从不信转为信,《大乘起信论》里面说有可能要修一百劫。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让一只蚂蚁信佛,一百劫它能信吗?所以人属于三善道,因为我们比较容易相信真理、相信佛菩萨,这就是我们作为人的特质。
无所从来
无所从去
IDENTITY
大势至菩萨
这个信又分十个位,即十信位。十信位之后,还有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最后到十地,然后还有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个位次。大势至菩萨这里出来代表五十二群伦,实际上就是把这五十二个菩萨阶位都包括在内了。
《华严经》里善财童子参学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参访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很神奇的,祂跟大势至菩萨是暗通的。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华严三圣:中央毗卢遮那佛,上首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下首大行普贤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也有三圣:中央阿弥陀佛,上首观世音菩萨,下首大势至菩萨。这是很奇特的,就像文殊菩萨,以前我们认为祂就是西方莲花部的菩萨,结果文殊菩萨也属于东方金刚部。有时候还像量子纠缠一样,祂不仅在东方,同时也在西方。
所以观音菩萨在五台山去到东海,在人间形成了普陀观音道场。观音菩萨从哪来的?从文殊菩萨五台山这去的。这是很奇特的,文殊菩萨的智慧本体是如如不动的,但祂只要一起座就表现为大悲,祂就变成观音菩萨了。观音菩萨跟文殊菩萨是一还是二?实际上是一尊,祂的本智,在智的层面祂的名字叫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在悲的那个层面祂就是观世音菩萨。
普贤菩萨也是一样。普贤菩萨的光明云从哪里来的?从大势至菩萨的甘露宝瓶里放光飘出来的。所以西方三圣之一的大势至菩萨,当祂手持金刚的时候,又称为金刚手菩萨。但是祂的本体是谁呢?祂既是大势至菩萨,也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金刚体性就叫持金刚,祂又是同一个身,当秘密身的时候是同一个。所以我们念的《百字明》,既是从普贤菩萨的金刚体性里来的,但这个金刚体性实际也是通大势至菩萨的。
我们起信了,才会讲到这么尊贵的话题,不信的人他没办法了解这些的。我们学习这些,岂是在了解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实际上就是在了解我们众生的自性啊。这个体性它是如来之体性,是如如不动的法界体性,“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如如不动”。通过人格化的菩萨,我们就可以深入到这个法藏,深入华藏玄门,这样就会开发我们的智慧。
——三参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