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
依
。
对世间的凡夫尚且需要恭敬
更何况是对人间的圣贤、佛法僧三宝
我曾经问师父是怎么度过那段艰难时期的,师父好几次告诉我,“过去别人修行,我障碍过别人,所以我有这个果报。”师父始终用因果去面对所遭受的一切。
因为每个众生以后都必然成佛的,所以他不敢对佛生起嗔恨心,他不陷入这种分别的仇恨当中。他说,一旦仇恨,你就不是修行人了。这就是他对三宝的信念和对众生的护念。他不愿意把众生——他修菩提心的对境,变成坏人、恶人。如果没有这么高深的境界,是很难面对那样一种检验的。
所以,我师兄净旻法师才那么精辟地解释:“师父的眼睛里看到的人都是佛,坐着的是坐的佛,躺着的是卧的佛,站着的是站的佛。”在他的眼睛里,世界都是清净的!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忆念师父的这种境界。不要说逆境了,我们就在顺境当中,能不能做一个清净的佛弟子?能不能把佛法的精华义在我们的身口意上呈现出来?
在人类的这个频道中,业力就像刀箭一样,我们怎么样能够拥有般若空性的智慧,保持一个正觉的定海神针的状态?心定下来了,就会有一种正定聚的相,有了正定聚,就有正定聚的加持。所以,每天要反问自己,我们的身心世界有多少正定聚?有多少时间是安住在法里的?
五浊恶世的感染力很强的,菩萨来都会被“熏”呆掉的。那么机灵的菩萨,带着那么多功德,入个胎好了,就有隔阴之迷了。
菩萨再来时,为什么私下里要给他授记?他一生到这个世界,就要有佛菩萨来熏染他,再把他的善根快速恢复,让他身心灵的成长不走弯路。
不是所有菩萨来到这个世界,都能成功返回到祂的菩萨根性的。大多数的,来了就隐没掉了,就在众生的业力当中迷失了。
如果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遇到三宝,如果没有三宝的功德、出离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来熏他的善根,或许他连正确的知见都没有。只有遇到佛法了,他的身心世界才会被洗礼,才会得到正面的菩提、福德资粮、般若空性、智慧的熏染。
所以,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说:“极胜亦流入二乘权曲境界,无由直趋菩提。”不要在中间停留,要不堕权曲,直至菩提。
你有这个愿望,就会有这个因缘
即使有菩萨的根性和因缘,也需要有证得究竟的师父来给你印证。就像永嘉大师,已经得法受用了,遇到玄策禅师对他说,如果你不到六祖大师那儿印证,还是自然外道。
为什么对菩萨来说,声间缘觉还都属于自然外道、焦芽败种?对于世间的外道天魔来说,一个出三界的声闻乘属于正道,但是对于大乘来说,他还不圆满。
所以智者大师遇到慧思大师那么好的老师,悟法华三昧,获旋陀罗尼,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最后给他印证的时候,慧思大师说:“非汝莫证,非吾莫知。”
这就是说,你证得的这个境界很高的,不是你这么大善根的人,没有办法证得。但是你证到了这个境界,也只有我能来给你印证。
在这世界上,天天熏你的东西多的是,你能分辨清楚吗?是无明惑业在熏,还是菩提资粮在熏,要有鉴别力的,要知道自己皈依什么,不皈依什么,做好自我防护。
所以,一个智慧越高的人就越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如果没有这种警惕性,随时都会掉入陷阱。
能于大乘起信,这都是菩萨的资粮给我们垫资的。否则,大乘起信的内容,阿罗汉都未必能懂,我们就更不可能懂了。
阿罗汉所证悟的空性跟大乘的空性都是有距离的,所以纵使是小乘圣人,都还需要佛、菩萨,这样具有大乘功德的人为他们说法,才能提升他们的境界。同样的,一个人得法益之后,也要遇到具有大乘功德的善知识,才能把他策励到去行大乘法。
大乘法不是以得道为得道,而是要真实地去行,去把自己的身口意,把所有戒定慧的功德,甚至所证悟的空性,所坚持的无我相、无众生相,恳苦地去利益众生。
把一切众生顶戴如父母,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当你如是去行持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种资粮,是无有间隙的,是铺天盖地的,是尽法界遍虚空的,这不是小乘的空性可以相提并论的。
小乘空性只是自己的受用,就像啃到一个甘蔗了,越咬越甜,满口是甜的,但他不会把这甜味分享给别人。而菩萨的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甘蔗,每一个毛孔都是甜的,这才是等真法界。
小乘就像一根火柴,“嚓”点亮了一下。但其实,最初的这根火柴,只不过是一个起步,我们要用这个火,去点起更大的一堆火。
很多人会停留在小乘“人无我”的境界里,所以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示元白》里就说,不要贪着在小乘权曲之法里,要继续策励大乘心。
但这其实是不容易的,要有真正策发了菩提心的人,以他们的大乘种性和大乘的感染力,才能把我们熏染起来。否则的话,我们一旦得到佛法利益了,“我”一空掉之后马上气脉就会归正位,然后很快地全身的气血脉络就干净了。所谓的五眼六通,这个时候很快就会现前的。此时,人是很容易执着在里面的。
未得法益以前,众生是以凡夫生死轮回的“我”为我,但当众生得法受益之后以解脱的“我”为我的时候,那更大的我执就随之产生了。这时候,佛来教化他,他也不一定听的。
但菩萨就不一样了,菩萨是带着资粮来的。他虽然投到人胎里来,但是他菩提心的功德是周遍的,他的菩提资粮是无孔不入的。一旦触到相应的机之后,他的功德体就会反过来为其灌顶,马上就能把气脉清洗干净。他会把先天的那种厚重的福德,转为后天的理性,然后安住在修法里面。
菩萨一旦开启了修法的功能,世间众生的业力是没办法障碍他的。他不但自己能够恢复善根,还会广度众生,这是挡都挡不住的呀。
我们每天这样闻思修行,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但实际上我们的命运已经转变了。菩萨畏因,因只要正确,果一定是圆满的。
显宗里最究竟、最伟大的是智慧,实际上方便乘也是围绕着智慧这个核心的。智慧是什么?智慧是有脉的。烦恼其实是散乱的气脉,而中脉是菩提脉,也是智慧脉。当散乱的气归入中脉的时候,智慧就显发了。
显宗是以智慧为究竟,金刚乘是以方便。方便的根本目的其实还是为了开智慧,只不过途径不一样。我们通过参祖师西来意是什么,参到什么时候是没办法把握的。就像我们念“阿弥陀佛”,念到什么时候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也不知道的。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跟着师父念,最终一定可以解脱的。
而在方便乘里面,如果能把中脉打开,把梵顶穴打通,当我们的中脉很明亮的时候,我们自己都能觉知到绿色的心识风团升到梵顶穴,那我们就进入到阿弥陀佛的身体了。那时候,我们自己就知道解脱没问题了,稳操胜券了。
这种境界靠什么呢?要看我们的根性,看我们的菩提心猛烈不猛烈,善根深厚不深厚,信心纯不纯洁、虔不虔诚。否则,这很容易变成外道法。
佛陀的时代也是这样,只有具有菩提心的大乘菩萨,才可以听到佛陀讲法的殊胜含义。“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的法音一雨普润,不同根性的人,听法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们处于什么样智慧境界,我们所理解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故所以不要把自己的见解当作定解。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是和我们的见地和福德相对应的,每个人的见地、福德不同,呈现在面前的世界也是不同的。所以,一切显现是空无自性的。
如果能证“人无我”的这种空性,再加上对众生同体悲悯的大悲心,那就属于大乘菩提心的因地了。
当这种因生起来的时候,大乘菩提心的力量会鞭策我们放弃自己的寂灭之乐,转而去传播觉悟之道,从事相的三宝到理体的三宝,全方位地引领众生回归正觉,甚至还可以建立僧团,续佛慧命,住持三宝。
所以,纵使在上座部佛国,只要他做这个,实际上他就已经具足大乘种性了。虽然他弘扬的是安般修法,是观呼吸的小乘禅定之法,但是他依然是大乘菩萨。最终,当他福德资粮圆满的时候,他的大乘种性中不共的功德会越来越彰显,他也会面见诸佛,甚深不可思议的教法也都会显发出来。
阿赞多尊者最后就是这样的,钵在河中央掉下水了,等船靠岸了他才叫小师父下去捞。对于一个已经于地水火风证得无碍的人,他是具有超越时空的功德的。
六字大明咒“嗡玛尼呗美吽”,叫大悲藏。我们平时念的时候,不要忘掉这是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总集。我们也要往里储存大慈大悲的资粮,并以此来激发它,否则这句咒语对于我们来说内容是非常空洞的。这也是老修行人一念,大家就会热泪盈眶、泪流满面,而我们念,很多时候自己都感动不了自己的原因。
我在平时念咒的时候要一心一意地把慈悲的情怀调动起来,储存在咒语里。这样,当我们对众生念的时候,这种大悲藏就会向他们释放,这就是用悲心在怀抱他们,去抚平他们的伤口,化消他们的怨恨、不平和愤怒。
这句咒语是广度六道众生的,犹如莲花托足,甘露灌顶,能令六道众生当下放下贪嗔痴慢疑,放下负面情绪,进而获得内心的平静,看到自己的心性之光。然后,众生会从心性之光里透出忏悔、惭愧和感恩。
能做到这样,众生自性的光芒就开始释放了。然后,阿弥陀佛的光跟众生的自性佛光就会如母子相遇一样地融合。这样,众生就得度了。
所以,我们佛弟子平时修行的时候,要培养自己的这种感觉,往咒语里面储存功德,然后再去启动诸佛菩萨的威德。
月明天心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关注美味分享
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