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1955年,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传戒时,关于戒法,关于怎么得戒体——得下品戒、中品戒和上品戒体,有一些开示。
戒 法
戒法者,佛为优婆塞优婆夷所制之五戒八戒,式叉摩那之六法戒,沙弥、沙弥尼之十戒,比丘之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出家五众菩萨之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二众菩萨之六重二十八轻戒,及一百八十四种羯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皆名戒法。
虚云老和尚首先讲的是戒法。这就是说,我们作为佛弟子,五众弟子或者七众弟子,都是因戒而界定区分的。
下面讲的是如何得戒体。
戒 体
戒体者,当受戒时,领纳戒法于心胸,于身内即生一种戒体。此体虽非凡夫可以见闻,然一生之中恒常相续,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戒体。戒体的优劣,在于受戒时发心的高下。故求戒者,当先明白发心。发心分下、中、上三品。
一、下品心。
“于正受戒时,以智狭劣,誓愿不广,或心散乱,缘境不周,但得戒相守持,无克发体功用,是为下品心,即得下品戒。”
得下品戒,主要是因为什么呢?智慧狭劣,誓愿不广,受戒的时候心也散乱。对所受的戒,或者对授戒的阿阇梨、同受戒的戒兄弟,乃至受戒处常住及坛场,种种的这些缘境心中都不清楚。只是顺着受戒仪轨这样走一下,只是对所宣说戒相本身的守持。因为这种状态,只能感得下品戒。
我们了解这个之后,就不要犯这种过失。一个戒场里面,如果是有善知识调教过的戒子,他的精神面貌就会完全不同。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懵懵懂懂出家的,有的连信仰都不甚清晰的,内心对戒的功德也没有认知,跟着大家懵懵懂懂,为了求戒牒也很谨慎,生怕受不了戒。这样一种被动的状态,比较下品的心,往往就得下品戒。
二、中品心。
于正受戒时,心缘一切情非情境,但于所缘境上,仅能分断诸恶,分修众善,唯欲自脱生死,全无度生誓愿,是为中品心,即得中品戒。
这样的戒子,对戒是恭敬的,也能够分断诸恶,分修众善,也有了生死的心。在受戒的时候,对心所缘的,比如阿阇梨、开堂、陪堂、引礼师父们,常住的师父们,乃至同受戒的众戒子们都能够恭敬,对道场也恭敬,能生感恩心。他在这个“情非情境”的所缘境上,都很如法。对戒相、对断恶修善,也很细致、很认真。但是他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全无度生誓愿”——没有发起广大的心。这个就是中品心,得中品戒。
三、上品心。
于正受戒时,心心相续,见境明净,遍缘法界一切情非情境,于此境上,能发决定大誓愿,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是为上品心,即得上品戒。所以要得上品戒,当发上品心。
虚云老和尚在这里讲到“于正受戒时,心心相续,见境明净”,这就是在受戒的当下,心心念念安住在那个境里。比如在五台山受戒,见土木瓦石,也应该想这是文殊菩萨的大愿在娑婆世界安立的一个圣地。他不是看土木瓦石,是看诸佛菩萨的悲愿,这个叫“明净”,光明的“明”,净土的“净”,他见这个境界是光明而清净的。
一般的人没有这样的想法,很有悟性的人,当他这样想的时候,心马上就会有热量,眼眶就会湿润,有一种超越了凡俗的神圣的力量撞击着他的心胸。实际上这个时候,他已经遇见文殊菩萨的金色界了。
虚云老和尚在这里说“心心相续,见境明净”。这个“境”是境界,见到这个境界的反应是什么?他的内心里知道这是光明的,是清净的。所以“遍缘法界一切的情与非情境”,按照这个修法来说,修到这种境界,由此明净所展现的所有的“情”,无非都是佛菩萨;所有的“境”,无非都是诸佛菩萨的清净刹土。
“于此境上,能发决定大誓愿”,当一个戒子置于这样的情与非情境上的时候,就能够发起决定的大誓愿:不仅我要断一切恶,我也代替一切法界众生来断恶;不仅我能够修一切善,我也代替一切众生来修善,也愿度一切众生。
当你的智慧境界越高、见地越高的时候,你的心力就越大。这样强大的菩提心力,他所感发的是与诸佛菩萨的真实世界彻底相应的。佛有那么大的悲愿力,到娑婆世界里来住持佛法、来弘法利生,我们以这样的心才能够跟诸佛菩萨的本怀相感应。这种发心自然就是上品心,感得的也是上品戒。所以虚云老和尚在这里就讲:“要得上品戒,当发上品心。”
又当受戒前,应先究心缘境之宽狭,然后才可以立志高远,见相明白。若不预先深究,法相尚且虚浮,怎能得受上品戒?若或戒全不发,则虚受费功,徒劳一世。大须留意!
老和尚又接着补充说:“又当受戒前,应先究心缘境之宽狭。”我们要先问问自己的心,我的心境是广大的,还是狭劣的?这样反观了之后,镜子先照了自己之后,就会立志高远,见相明白。
“见相明白”。因为感得的戒体源于情与非情境,所以这个“见”,不仅仅是戒相。
“情”首先是指——得戒和尚如释迦佛陀一般;羯磨阿阇梨犹如文殊菩萨一般;教授阿阇梨就犹如弥勒菩萨一般;七尊证犹如十方尊佛一般;诸位开堂陪堂就像菩萨教授一般;诸位引礼师父就像示范的菩萨一样;同堂的戒兄弟们就犹如清净的眷属,如阿罗汉一般……这些是有情相;非情相,是指所依的常住、睡的广单、拜忏的大殿、从戒堂到戒坛等等器世界的物理空间。这样子就“见相明白”。
“若不预先深究,法相尚且虚浮。法相尚且虚浮,怎能得受上品戒?甚或戒全不发,则虚受费功,徒劳一世。大须留意!”因为佛子本身就决定在戒上,结果你戒都不明白,白白走过场而已。戒法、戒体、戒品根本跟你没关系,连边都没沾着,所以“戒全不发,则虚受费功”。
这样徒有其名,捧了戒牒,搭了祖衣,身心世界里却没有产生戒的德,“徒劳一世,大须留意!”
“缘境虽多,不外情与非情两种。情境就是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如人类、鱼虫鸟兽等;非情境就是一切无生命的矿、植等物,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房舍、衣药用具等。
众生造恶,皆因迷着前境,如见财物起盗心,见美色生淫念等是。但恶业固由境起,善业还从境生,境是制戒之所依,亦为发戒之正本。如淫杀等依情境而制,其戒亦依情境而发;盗妄等依情与非情境而制,其戒亦依情与非情境而发。是故森然有境,皆是制戒之本、发戒之因。
若能兴广大慈护之心,遍缘如上情非情境,于此境上发如上三大誓愿,与彼戒法相应,领纳在心,尽寿护持,是即上品戒体。”
悟公上人讲过,“当你在梦境里看到出家人的形象时,就相当于真正看到了活阿罗汉的功德。”实际上梦见出家人是很重要、很殊胜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平时就要培养对三宝的恭敬,对出家人的恭敬,心灵深处要有深刻的感受,梦境里才有可能显现出家人。如果你醒的时候对出家人就心不在意,没有心灵感受,那这个信号就刺激不到灵魂深处。
人的大脑自然领纳是有抉择的,有时候我们只在意自己在意的,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体验。那个时候我念了很久的《往生咒》,梦里也不会念。有一次出门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动物,碾得扁扁的,我当时就生起了悲心,给它念了三遍《往生咒》,当天晚上我在梦里就会念了,念得特别顺。醒过来要感谢那只死掉的小动物。
由于有了悲心,再给它念,这个咒念起来就会有力量,才会印象深刻,才具有穿透力。所以,当你发起利益众生的心的时候,实际上第一个被利益到的是你自己,所有的众生都是“陪练”。
利益众生的心越真切、越广大,自己得到的利益就越多,心灵的土壤就会被真切的愿力所滋润、被广大的大悲水所滋养。虚虚地发心,心灵的土壤只是虚虚的一层水洒过,有可能连灰尘都没有被压住。
受戒得到的戒体是上品、中品,还是下品,全由受戒的时候,你对“情和非情境”的见地决定。
如果没有智慧,毫无见地,那就是下品戒;如果你有很高深的见地,心心相续,见境明净,见每一个境都是光明的、是清净的,然后遍缘一切情与非情境,发起深广的大愿:“我受的每一条戒,我受,一切法界众生皆如是受;过去不受这条戒的一切罪过、过患,我皆忏悔。”
所以,受戒堂又叫“忏悔堂”。每一个戒相,都是在宇宙中衡量身口意功和罪的标准条款,我过去没有按照这个标准行持,所有的罪过我皆忏悔。众生没有建立这样的标准,我今天发愿:“在这个宇宙里,我率先在生命体里下载这个软件,然后这个软件像量子纠缠一样,遍缘情与非情境,让它们瞬间都具足。”那就是上品戒体了。
悲体戒雷震
慈意妙大云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