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道”为生命的核心

2024-06-29 22:16:00 发布: 人气:7
图片
图片



第六篇章  中国人的生命观


图片



从根本上来说,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关于生命的哲学,是对于生命价值、生命境界的探索。我们的老祖先以“大道”为生命的核心,为一代一代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启示。“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根本的核心概念, 甚至可以说, 中国人的思想史, 可以看成是“道”的思想发展史。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易经》中对圣人是这样解释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里的“大人”,就是圣、明、道德完备的人,也是每一个人生命的目标。



图片

01  }


儒家:道德超越,天人合一



儒家认为,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限个体,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修道进德)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以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一个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善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寿命长短都无所谓,但一定要修养自己的道德与学问,这样就是安身立命,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明朝儒者罗伦有言:“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


孔子认为,生命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完善道德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述这一生的立德过程,也是心智成长的过程。


图片



儒家虽然倡导尊重保护生命,但在追求大道层面,主张以仁义道德为标准来做出取舍。孔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一味地贪生,而在于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仁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对真理的追求是比生命更为重要的,孔子主张以身殉道,提出:“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就把它解释得更为清楚:“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这就是说,生命要交付在大道上。“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有“道”的时候,用整个生命去践行“道”,以“道”来作为生命的全部,在“道”的智慧火焰中燃烧生命;“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天下没有“道”时,把自己的生命变成天下的“道”,用生命燃起火焰,点亮众生心中的智慧。


生命以道为己任,“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这是一个人活着真正的尊严。


图片





The mutual resonance between heaven and man; the union of heaven and man.


图片
图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图片

02  }


道家:顺应自然,与道同体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最原始、最基础的存在,是事物变化最根本的动力,是万物的最终归宿,是最简明又最深邃的事物规律。《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德经》中说:“死而不亡者寿。”王弼注说:“身没而道犹存。”在老子看来,“道”是超越的永恒存在,而人身的存在是暂时的,如果人能顺应自然而同于道,那么得道的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达到与道同体的境界,所以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太上老君内观经》曰:“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长保者,以其不能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长存。”就是教导人们区分什么符合道和生的原则,然后遵循着道的法则,去法道行道。


图片



在老子看来,世间的罪恶、灾祸都是由人的贪得无厌引起的。贪念太大,不仅使自己陷入危险,还可能破坏社会的安宁。《道德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道家主张“少私寡欲”,减少感官享乐等不切实际的欲望, 才能使人安居乐业, 过上幸福的生活, 人的生命就安宁了。这样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回到生命的本真上来, 体验生命至真至善的快乐,获得幸福和满足感,从而促进生命价值的实现。


道家追求一种摆脱任何束缚与限制的超越境界,使人从现实的种种枷锁中解脱出来,实现人性的复归。那如何实现解脱呢?道家指出的途径是:超越分别。只有站在“道”的高度来超越这些由世俗的、人为的分别而产生的障蔽与迷惑,才能够实现人格独立和人性自然。



图片





From within the wisdom of our forefathers, we have to  search for the courage to become a virtuous person.


图片
图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图片

03  }


佛教:体解大道,明心见性



佛教所言“道”或“大道”,皆指梵文“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之道,即大涅槃。大涅槃,也即众生之本觉,亦名自性清净涅槃,此是究竟之道,非修非证,不动不摇,恒为法界之真空妙体,无时不在,无处不显。


《华严经》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佛教认为,人人都有菩提觉性,但众生习惯了把尘世间的一切作为实有,障碍了本觉空性,无法明了。当破除万物实有的错误认知了,开启般若智慧,以般若智慧为基础,参悟本来面目,则必得见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佛教讲到本觉、始觉、究竟觉。如来智慧,即是我们的本觉。虽说迷者为众生,但对于众生来说,我们的本觉以及本觉的特征是恒久不变的,与十方诸佛的金刚宝座同体,在生不无、在地狱而不减、于诸佛而不增。


只不过我们没觉悟的时候,本觉处于“隐”的状态,我们也不得它的受用。《法华经》里说,佛性如“衣中宝珠”,如流浪的贫子本有却不被所知的万贯家财。为什么要学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要辜负己灵。


我们通过学佛,觉悟自己的佛性,这就叫“始觉”。再以始觉觉本觉,发现自己的“衣中宝珠”,这时候就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万行。一切菩萨的事业,实际上就是佛性的妙用。觉悟了佛性,就“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样念念护持、念念增进,积累无边资粮,福慧圆满了就成为究竟觉。那我们当前要做的,就是进入始觉的状态。进入始觉了,修行就方便了。


佛教三皈依里说:“皈依佛,体解大道。”这“体解大道”,实际上是说,我们的生理成熟、心理成熟和心智成熟是合在一起的。“心智成熟”能引申大道,令大道变得可以体验,然后把它引到我们的生命里,引到我们的DNA里来。


图片





A lost heart is that of the sentient beings' and an awakened heart is that of the Buddhas'.




图片
图片


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图片

法师告诉我们,佛教的微信制作,只是为了让大家在网络世界里也能遇到佛法,遇到觉醒的机缘,并不是为了获取关注,让大家沉浸其中。我们始终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尽量放下手机、远离手机,远离生命被占据、被碎片化、被无意义消耗的低迷状态;希望每个生命都能回归真实、回归现实,并且更进一步,回归生命的本来面目……放下手机吧,走到阳光里去!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这样的修行人,各个道场都欢迎
· 住寺院和住宾馆的区别
· 五台话端午之生死观||开启生命的端阳
· 为什么有的人没办法相信因果?
· 只要你来,就有收获
· 为什么发愿,下一世做个穷人?
· 把佛的功德,投映在我们的心湖
· 到寺院就要听招呼,不管你水平高低
· 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
· 五台话端午之生死观 || 在这里,安身立命
· 夏季如何驱离蚊虫?这个方法赶紧用起来
· 人生苦短,“短”在哪里?
· 往佛咒里,存点功德
· 理解了《心经》,你就不怕了
· 中华文化的 “ 一以贯之”
· 求解脱, 是佛弟子最基本的世界观
· 为什么吃素?因为吃的每一个众生都做过自己的亲人
· 一念之善,如何有无边的资粮?
· 一个人有了福报,路路都通
· 你是不是想,找一位好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