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安忍不动如大地
静虑深密如秘藏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在佛教里,地藏菩萨是一切诸佛愿力的体现,代表无处不在的法身大士,如同大地一样安稳不动。
地藏菩萨是与中国人有特殊缘份的四大菩萨之一。九华山,是被喻为地藏菩萨化身的韩国太子金乔觉修行成就之地。2014年4月,受九华山佛教协会之邀,传喜法师于九华山宏愿堂举行了七天讲经法会,开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八百余信众踊跃欢喜听经闻法。
这是首次有法师在九华山完整地讲解《地藏经》。法会上,法师详细讲解了地藏菩萨的本愿、本行和大功德力,并深发慈心大愿,苦口婆心,引导大众了达“本然净心地”,策励大众随学地藏菩萨发菩提心。
法会期间,信众倍受感动于地藏菩萨累劫勤苦度脱众生,同时感动于法师不辞劳苦,悲心泣血,而竭力化导之举。法会净化身心、转烦化恼之效力,在场听众身心感受,冷暖自知,在此不一一赘述。
《地藏经》讲记连载四十七
传喜法师讲释
01
学佛的第一步要认识“苦”
《地藏经》是很甚深的一部经典,实际上,大乘经典都是非常甚深的,以“明心见性”为门槛,所以这部经典以“觉林菩萨”先登场,是“觉林”,而不是“糊涂林”,这很重要。然后以“犹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来比喻我们的心,再来赞叹地藏菩萨“稽首本然净心地。无尽佛藏大慈尊。”其实在佛法里,这是很高的修法。
有人问:“师父,我们回去怎么修?”要知道佛菩萨不舍弃我们,天天看着我们,扶持着我们,我们要好好去学习佛所讲的教言。
为什么这是五浊恶世?为什么世间是苦?这些我们都要去观察的,然后守五戒,断集、慕灭、修道。这是佛三转四谛法轮所宣讲的法,我们首先要生起信心,然后深入去学习,一步一步地对这个苦难的世界生起出离心,这才是学佛的第一步。
出离心未生起之前,应当对这个世界修厌离心。我们要认识什么叫“苦”,“苦”在佛教叫逼迫性。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个娑婆世界让我们身心不宁、无有住处的逼迫?有钱也苦、无钱也苦;有家也苦、无家也苦;有老婆也苦、没老婆也苦。像《围城》里说的一样,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天天烦恼,世间就是这样苦。
所以,在小乘修法里面,首先要修厌离心,从厌离心再升华到出离心。有了出离心才会彻底将“知苦断集”修到位。
如果你说,我躺在那儿不修了,反正佛菩萨会来接我的。行也是行的,只不过师父给我们结了缘了,我们自己不好好修,结的是善缘?还是恶缘?如果师父也不修,佛教里还有一句话,叫“一盲领众盲”,下面一句是什么话?“相牵入火坑”,所以大家要精进地修。
前面我们就讲到,本然的净心地属于无为法,但是要让我们知道这个不生不灭的无为法,却是有为的。
佛的法身是无为法,但报身是对众生机的,应身则是佛出于大悲愿力进入我们众生里来的。
如果我们遇到观音菩萨,如何相应于这些大菩萨?祂离我们很远很远,本来我们是见不到的。如果祂化现成一个老太太来到我们面前,即便知道她就是观音菩萨化现的,我们也只能看到她是老太太的模样,没有办法了解她就是观音菩萨,因为我们无法了解她的本地风光。
所以,往往那些佛门大德,虽然从他这一生的示现,就可以知道他必然是菩萨来的,但他的本迹是不可测度的。就像我们不知道我师父他老人家是什么菩萨来的,也不知道他的本来面目,祂可以善巧地摄受我们,我们对他有信心,就可以迅速地超越小乘,从登地超越到不退转地,这是要靠信心的。
02
地藏菩萨的坐骑
——“谛听”,是指观音法门
整部《地藏经》就是讲如何发菩提心的。从我们皈依三宝开始,发菩提心之后,先是俗谛的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最后证入胜义谛菩提心。当中还有种种方便,种种护法,在佛说了真实地之后,观音菩萨又来拉我们一把,到等觉十一地,乃至佛说了,毕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无上道必不退转。生人天中。俱受妙乐。因果将熟。遇佛授记。”所以,《地藏经》就是诠释一个大乘行者从发菩提心开始,然后广度一切如母有情,不断积累资粮,资粮道慢慢地增上,最后成佛的过程。
“汝今具大慈悲。怜愍众生及天龙八部。听吾宣说地藏菩萨不思议利益之事。汝当谛听。吾今说之。”
“谛听”很重要。谛听是地藏菩萨的坐骑,为什么头是回过来的呢?世间人说回头都是黄金,索性把它当貔貅。其实,“回头谛听”跟“回头如意”是一个意思。回头如意就是回光返照,谛听就是指“反闻闻自性”,这就是观音法门。
地藏菩萨以观音法门为坐骑,观音菩萨却到十二品才出来,这都是有密意的。
讲佛法不容易的,如果是依文解义,叫“三世佛冤”。就如我们读这首唐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果我们依文解诗,给学生们解释:在树下问那个小孩,你的老师到哪儿去了?我的老师到山里采药去了,你看云深雾绕,我现在看不见我的老师了。这样理解的话,就没有明白诗人的本意。
但是如果以佛法的智慧来解读,那就不一样了。就像善财童子一样来参学:“请问你的本师是谁啊?”对方回答说:“我的本师采药去了。”“本师在哪儿呢?”“虽然我们的业障太重,不识他,但他还在我们的自性里。”为什么看不到他?因为我们业障的“云雾”缭绕,障住了眼睛,看不到他;虽然被障住了眼睛,但还在此山中啊!
我们每个人的佛性就是这样的,虽然被业障的“云雾”障住了,但还在我们的自性里。所以,轮回是冤枉的,我们忏悔业障就是“拨开云雾”。不忏悔,怎么找得到自己的佛性呢?!
还有一首形容下大雪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依文解义:好大的一场雪啊,千山都被蒙上了,路上也没人影子了,哎,奇怪,有个老头披着蓑衣在钓鱼。
实际上,这首诗的境界是开悟之后的“稽首本然净心地”。这个“净心地”遍天遍地,每个人都被祂覆盖着,却没有人走。望天地悠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我一个人守着这个“道”,独钓“金鲤鱼”。“金鲤鱼”就是佛果,渔翁蹲在寒冷的地方,孤戚戚地修因集果。
修道人不要害怕寂寞,这个世界懂你的人太少了,好在诸佛懂我们,菩萨懂我们,可以与古人齐肩,天涯若比邻。因为心通十方界,与佛共携手,其实不孤独的。
乃至别人不理解你,“委身菩提行”,挖苦你、讽刺你、委屈你,都不要紧的。《金刚经》里说有人骂你、说你,消你无量劫的生死重罪。我们过去不觉悟的时候跟他一样,或许还不如他的那副德行,我们现在觉悟了,就要忏悔自己过去的恶业,所以,消无量劫生死重罪是修忏悔得来的。
“诸佛恒提携,断尽诸魔业。”与诸佛菩萨为伴侣,这就是修行人。这样的修行人,他的内心世界和生命质量与我们凡夫是不一样的,外表是看不出来的。
所以,只有从深层次的精神世界的角度去解读那首诗,才是诗人的本意,如果仅从字面意思去解读,未免流于肤浅。
现在连世间的夫妻之间都是如此,除了外在的物质财富可以共有,最难于共通的就是彼此在精神上的相互理解、相互扶持、一起进步。所以,佛化家庭是最难得的,我们祝福大家能够构建佛化家庭,生生世世以菩萨为伴侣,这就是幸福人生。
“谛听”就是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这是观音法门。以观音法门的等觉才证法身,进入大光明,就是观音菩萨所体证到的《楞严经》里“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地藏菩萨所证的就是“十方圆明”这个大光明境界,所以能分身无量佛土,遍作佛事。地藏菩萨头戴毗卢冠,其实就代表祂是毗卢遮那佛的境界,是报身佛的状态,祂的这种体性就是“谛听”。
《地藏经》讲记 · 连载四十七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