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宗趣分别
已知此文,教理甚深,未悉何为宗趣?贤首云: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宗即是因,趣即是果。以本文而明宗趣,当以发菩提心为宗,证菩提果为趣,六趣分别竟。
07.
能诠教体
已知此文,宗趣圆极,未悉何为教体?教体者,教法所依之体也。娑婆世界众生,耳根偏利,故诸佛诸祖,皆以音声而作佛事。”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是以音声为教体。
若徒有音声,而无名句文,如风声水声,岂能诠理?如是则当以声名句文,四法为教体。又但有能诠之四法,而无所诠之义理,如山歌野曲,岂能为教体?如是则当并摄所诠为教体。又若文若义,皆不离心,心为诸法之本,诸法不出一心。此文字字句句,都从省庵法师性海中流出。既有文字,则属事相。依终教教理,自当会相归性,而以归性为教体也。七能诠教体竟。
08.
所被机宜
已知此文,能诠教体,未悉所被何机?文是省庵法师化导之教。若闻教生信发解,依教起修求证,皆谓之机。教必对机而成益,如药必对症而生效。此文劝发菩提心,乃属大乘之教理行果,应被大根众生。根机既大,智慧必大,心量亦大,于此大教,方能领荷。愿力亦大,于此家业,方克承当。大根众生,正所被之机也。如是则应小根绝分,如云龙象蹴踏,非驴所堪。若仔细研究,二乘根器,亦为当被之机。何以故?因二乘志意狭劣,但求独善其身,不肯成就众生。经此文种种劝导,耻小慕大之心,自然而生。时至机熟,必能回小向大,而发菩提心也。故此文实可普被三根。八所被机宜竟。
09.
力用殊胜
菩提心,为诸心中王,具殊胜之力用。能荷担众生,及荷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发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众生,具足四弘誓愿,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劝发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师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胜之力用也。九力用殊胜竟。
10.
别解文义
将本文全篇,仿照诸经,分为三分。
甲一 序分 自开篇至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止。
二 正宗分 自此菩提心,诸善中王,至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止。
三 流通分 自十缘备识,至文终。
甲一 序文 (叙述发起之意)
乙一 先叙修行心愿为本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唯愿慈悲,少加听察!
首句自谦之词。不肖表其非贤;愚下谓非上智;凡夫愧非圣人。因对涅槃法会,众前说话,未敢自高。众中僧俗老幼,根机不等,或有诸佛菩萨,影响当时,或有祖师圣僧,乘愿再来。肉眼不识,故发言必宜谦逊也。
僧,实贤,梵语僧伽,简称僧,译云,和合众,乃出家修行者之通称。和合有二:一理和,谓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同证无为之理也。二事和,有六: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出家人,故称六和僧。
实贤,法师之法讳。字思齐,其师为取如是名字,意望见贤思齐。法师出家后,参学具足,宗教兼通,解行相应,智悲双运,发大乘愿,行菩萨道,归心净土。临终往生,上品上生,实预圣贤之列,诚不负师之所望也。
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此同体大悲心之所感发,恳切告众也。念一切众生,与佛本来同体;何以诸佛已成正觉,我等尚在沉沦?由是熏动大悲心,不觉悲伤涕泣,血泪交流。稽颡即礼拜也,以头稽留于地,以表诚恳恭敬,较常不轻菩萨,逢人礼拜受记,更有甚焉。
告而曰哀者,悲哀发言,冀以感动众心。现前大众:谓非过去未来,乃现前涅槃会上之大众。及当世,及者并及。当世有二释:一、当今之世,由此会而普及当今世界,由近及远也。二、当来之世,由此会而流传当来世界,自今而后也。男女而称净信,谓夙植善根,信心具足,不杂疑念,故曰净信。信为五根之首,十一善法之先,有信则诸善可生,故”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惟愿慈悲,少加听察者:愿即法师心愿,亦即菩萨弘愿,愿度无边之众生。故惟愿大众,发慈悲心,勿以人废言,对我所言,少加听察。若但听而不察,听同不听,未能得益。听者听闻,是闻慧;察者思察,是思慧。既能从闻而思,必能从思而修,故愿加思察,定能发菩提心,而修菩提行也。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此即叙修行心愿为本也。
尝闻者:表文中之言,非出己见,乃尝闻大乘经中,有如是说,今者代佛宣扬。
入道要门:即欲入菩提道之要门,又入佛知见道之要门,不在他处,首在发菩提心。此心既发,即开佛知见,方能修行。而修行紧急之务(事也),立愿居先,行无愿不成,必至退转故。
愿立,则众生可度:度生之愿,乃菩萨四弘誓愿之第一愿。菩萨对三界众生,如”金刚经”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欲界),若有色(四禅色界天),若无色(空无边处天),若有想(识无边处天),若无想(无所有处天),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天),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则三界众生度尽,故曰:愿立则众生可度。
心发,则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发,则了因慧心,缘因善心,自可相继而生。正因佛性本具,众生多皆埋没于五蕴山中。今承开示,既发菩提心,则正因理显。再加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悟修之力,则本觉正因佛性出缠,成等正觉。故曰:心发则佛道堪成。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此反显发心立愿,为修行之根本,本立而道生。苟不发广大心:如发心持五戒,修十善,求人天福报。如发心断见思惑,出三界狱,求声闻乘。如发心乐独善寂,得自然慧,求缘觉乘。此皆非广大心,都是只求自利之心。
广大心者:即平等慈悲心是也。慈心能与乐,悲心能拔苦。如世间父母之于子女,皆有慈悲心,要令子女得安乐,离痛苦。但此心不平等,何以故?如对他人子女,任从饥寒交迫,疾病萦缠,漠不关怀,故非广大心。若能视大地众生如一子,平等慈悲,乃名广大心也。
坚固愿者:即坚固不退。如云: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又虚空可碎,沧海可填,我愿不易。如地藏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又如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愿愿皆云:若不尔者,终不成正觉。是之谓坚固愿。
末四句,承上若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使经历尘点劫数,不能了脱生死,依然还在轮回。虽有种种修行,如”楞严经”所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二本:一妄本,依识心所修。二真本,依菩提心所修。不发菩提心,不成菩提道,岂非徒劳辛苦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