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天台宗正名》
“天台宗的第一课该讲什么?”我想,这在天台宗的教育、传播领域,是个不容回避的话题。
有人认为,应该先讲讲天台宗的特色;有人认为,应该先讲讲天台宗的起源;也有人认为,还是应当从“天台宗”的宗名讲起。本来,这似乎都不是问题。但经过长期的观察,使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鉴于佛教天台宗的特殊性,学习天台宗的第一课,真的还是应当从“天台宗”的宗名讲起。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以来,中国的汉语言文字迎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深刻变革。随着大量汉字的被简化和被合并,在后续的繁简体汉字识别中,产生了大量的汉字误识、误写、误读现象,“天台”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台”和“臺”是两个并行的独立汉字,不但字形不同,字义不同,而且读音也完全不同。“台”本是个星座用字和地名用字,当它做为地名概念使用在浙江天台山、天台县、台州以及由此衍伸的佛教宗派名“天台宗”时,它根本与另一个汉字“臺”毫无关系,也绝对不是“臺”的简化字。这在传统古籍和佛典的书面行文中,均能清楚地辨别这一点。
从读音上讲,“天台山”“天台宗”的“台”读作tāi(胎),“舞臺”的“臺”读作 tái(抬),是绝不能混淆的。
事实上,正是六十多年前的简化字运动,人为地消灭了汉字“臺”,极不恰当地把两个汉字合并成了一个汉字:台。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让人们想当然地以为“台”和“臺”完全是同一个汉字,它们只是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关系。于是,误识、误写、误读者便比比皆是。
我难过地看到,天台宗寺院的升座法会,满屋子的贺联贺幛都写成了“天臺”;著名的莆田广化寺、苏州弘化社出版的天台宗典籍封面都印成《天臺四教仪》、“天臺智者大师述”的字样;好多位天台宗法师的讲座视频,从头到尾“天台”的发音都是读错的。试想,一位修学、弘扬天台宗的专业法师,如果一辈子连自己的宗名都没搞清过,是不是很悲哀啊?可惜这种现象在今天并不在少数!
还有,当前许多关于天台宗的概论资料和网络简介中,几乎都写着:又因本宗的主要教义依据《法华经》而建立,所以亦称“法华宗”。其实这么说完全不符合客观历史。纵观唐宋元明清的中国相关佛教文献,“天台宗”有全称“天台宗教”的(见《佛祖统纪》),有别称“天台教观”的,有美称“一乘圆宗”的,有自称“山家”“今家”的,有简称“台宗”“台教”的,请问哪有把天台宗称过“法华宗”?唯一相关的先例是唐代日本天台宗最澄大师所撰《山家学僧式》中,有“天台法华宗”和“法华宗”的提法。但这只是日本佛教界的一家之言,并不是中国天台宗的固有称谓。把日本的一家之言提高到“天台宗亦称法华宗”的高度,是典型的以偏概全,是不能代表天台宗的真实情状的,我们最多只能表述为:“天台宗传入日本后,又别称天台法华宗、法华宗”才较为严谨。为此,我郑重倡议:应该把厘清“天台宗”的写法、读法和称谓作为“学习天台宗的第一课”加以认真对待,巩固常识,正本清源地开启我们学修台宗的殊胜旅程。
附二:《台宗的一经二典》
佛教天台宗由“东土小释迦”智者大师创立于隋代,是汉传佛教八宗之首,代表了中国佛教的义学巅峰。学修天台宗的基础与入门读本,要在“一经二典”。
一经:《妙法莲华经》;二典:《天台四教仪》《童蒙止观》 。
《妙法莲华经》是“畅佛本怀”的经中之王,更是我们天台宗的宗经。每一位台宗弟子务需恭敬受持。本经共计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前十四品的核心为《方便品》,后十四品的核心为《如来寿量品》,是为“《法华》眼目”,分别重点阐述了“开三显一”和“开近显远”的终极妙义。本经《法师品》把能够“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法华》的五类行者称为“五种法师”加以提倡。就读诵而言,若因故不能全读《法华》,智者大师提出宜选读其中的《安乐行品》。
注释推荐:《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圣严法师著,宗教文化出版社)
《天台四教仪》成书于天台山螺溪传教院,作者高丽谛观大师,是北宋螺溪净光尊者的入室弟子。从宋元以来,本书一直被奉为台宗入门概论,风行天下。《四教仪》不但阐明天台教观大纲,且普及佛法基础知识,内容丰富而切要。如能配合明末蕅益大师《教观纲宗》的“通别五时论”读之,则更显美备。天台宗另有智者大师《四教义》一书,切勿与此混淆。
注释推荐:《天台四教仪集注译释》(达照法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童蒙止观》全称《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别称《小止观》。是智者大师41岁时为其俗兄陈鍼而亲笔撰著,弥足珍贵。本书以预备行的“二十五方便”和“正修止观”为核心,通过十章篇幅全面介绍天台止观法门的实践要领及其成就,被称为“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枢机”。所以,相对于《摩诃止观》的“大止观”,而美称其为“小止观”。原典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便于研读。
注释推荐:《天台小止观》(永本法师著,台湾佛光出版社)
天台山螺溪传教院简介
天台山螺溪传教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祥云峰南麓,与“隋代古刹”国清讲寺隔山为邻。北宋乾德元年(963),由天台宗第十五祖净光尊者羲寂大师开创于智者大师放生的“螺溪”之侧,于此传扬天台教观,故名“螺溪传教院”。
为天台宗十六祖高丽义通法师的留学地和高丽谛观法师《天台四教仪》的著述地。经吴越王护持扩建,“林泉相辉,金碧明媚”,“海福田衣,济济有众”,成为宋代中韩日三国佛教的天台宗交流基地和弘法重镇,世称“螺溪道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皇帝赐“定慧院”额。有《螺溪振祖集》行世。明代更名“传教寺”,未几以自然灾害而沉寂数百年。
2013年在原址举行“天台山螺溪传教院开山一千零五十周年暨重建奠基典礼”。次年春在天台宗第四十七代传人净旻法师主导下,以唐宋寺院规制先后复建大山门、定慧门、灵山宝殿、阿弥陀殿、钟楼、轮藏、天台教藏阁、普贤忏堂、方丈院、库院楼、法喜楼、宝云会馆、螺溪书院等18项主体殿堂和配套设施,倾力打造汉传佛教建筑艺术典范和新时代生态寺院精品,倡导“以文化推动佛化,以学风提振宗风,以修行完善德行,以高尚引领时尚”四大宗旨。内设“天台宗博览馆”“法华艺术馆”“智者文化传播中心”。2023年农历十月举行重建落成、全堂佛像开光、净旻大和尚方丈陞座庆典。
2023年12月30日正式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2024年7月入选“浙江省100所代表性寺院”。
法师简介
净旻法师,俗姓杨,祖籍湖北江陵,1968年生于浙江舟山定海。1990年于浙江普陀山普济寺依悟道上人剃度,法名传照,字净旻。翌年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一诚长老座下受具足戒。
毕业于普陀山佛学院天台宗研究班,师从沈仁岩老师攻读《法华经纶贯》《法华经会义》《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1994年于普陀山紫竹林创编《台宗三字经》六十颂。2000年于香港观宗寺承嗣觉光大师付法,为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七世。
历任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普陀山佛教艺术总监、舟山市佛协会会长、浙江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等职。现任浙江省台州市政协常委、台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天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天台山螺溪传教院方丈。发表有《论“大乘是佛说”的基本理念》《智者大师年谱》《“大白牛车”释义》《中国佛教天台宗的振兴之道》《天台宗对观音信仰的历史贡献》《螺溪传教院历史编年》等论文多篇,与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共同主编“天台宗系列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