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盂兰盆会上佛菩萨
南无盂兰盆会上佛菩萨
南无盂兰盆会上佛菩萨
这里面,世尊再一次地强调,如果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当念念中来忆念现在父母,乃至历生父母。哪怕不是佛弟子,世间孝顺父母的人,也应当这样忆念。
忆念之外,还要付诸行动去救度他们。“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盂兰盆”是“救倒悬”的意思,这是一种比喻。人死后堕落于三恶道中,如饿鬼道中的众生,腹大如鼓,喉细如针,饥饿难堪,如被倒悬一样,极为痛苦。“盆”是盛载食物的容器。“盂兰盆”即用盆器盛着各种珍贵百味美食,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不可思议福田之力,以解救倒悬之痛苦。
“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如果我们详细去思维的话,父母对子女恩深无尽,但也是因为父母的恩情遍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反而会觉得稀松平常了。就像你家里点个一百瓦的灯、六十瓦的灯,你都会很留心。但是几千几万瓦的太阳天天从你家门口照过去,你也不知道。
如果我们不知恩的话,那报恩就更加地难了。所以,以前赵朴老亲自题写了“知恩报恩”,在佛教界广为流传。“知恩”是一个过程,“报恩”又是一个过程,我们平时往往不太去念恩,所以也更谈不上报恩。在中国古代,《弟子规》等等一些经典论著,都非常注重感念父母、师长的恩德。
▲赵朴初题
在《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中,佛说世间女子,“生男育女,认为天职,每生一孩,赖乳养命,乳由血变,每孩饮母八斛四斗甚多白乳,所以憔悴,骨现黑色,其量亦轻”。
经中说,父母生下儿女,有十种恩: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平时多加思维的,否则做盂兰盆,好像跟自己是不相干的。为什么?因为对父母的恩感受得不多,所以救父母的心也就不真切。所以在这里面,“长养慈爱之恩”,这种恩德你有没有感受到,这非常重要。
▲ 闭关房外的竹子
我在闭关的时候,窗前是一片竹林,我就细致地观察,后来发现竹子落叶的时候,跟其他树的时间不一样。一般性这些绿色植物,都是“秋风扫落叶”,秋天会落叶,但是竹子是春天落叶。竹子为什么春天落叶呢?长竹笋的时候,那个竹笋日长夜长,一天,长出去很高一层,这时候,老竹子最憔悴的时候,风一吹过来,叶子哗哗地一片片落下来。
我讲这个,大家有没有注意?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平时不注意太阳,但是万物生长靠太阳。对我们生命来说,父母亲就像我们的太阳一样,在我们逐渐成长的过程当中,父母也日渐衰老了。以前妈妈也曾经是那个爱美的小女生,手洗完之后,马上润手霜,指甲修了修,涂了涂,有爱美之心。一旦结婚了,有小孩了,就不太顾及自己了。
过去,特别古代的时候,很多就是这样。一般性的平民百姓,结婚之后,叫“教妇初来”。媳妇刚过门的时候,婆婆要教她的,家里该怎么样怎么样,了解新情况,然后赶快进入角色。到时候生儿育女,繁重劳累的活都会做,对孩子的爱护超过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皮肤越来越皱,不顾日晒,风吹雨打,甚至在哺育孩子的过程当中,身上还落了一身的病;当孩子生病的时候,父母比自己生病还难过。
有的人讲,我是孤儿,我没有父母。即便是孤儿,也有如父母亲一样的人照顾过他。不是说亲生父母是父母,照顾我们的、关心我们的,都是我们的父母,乃至过去的官员,都被百姓称为“父母官”。所以这个社会上,除了亲生父母和养育父母,还有息息相关的、保护我们,如父母般的这些众生。
所以,“长养慈爱之恩”,恩要常常去念。一个人常念恩之后,做事就比较稳重,话也不会乱说,这样开始有福报。我们出家人也是的,出家人要念父母恩、念师长恩、念国土恩、念众生恩。平时还要念什么?佛告诉我们“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还要念檀越之恩。施主的恩、护持我们道业的,这些恩也要念,我们才会有用功的动力。
所谓用功,就是改造我们的习气,这需要很大的力量。因为这个习气是在潜移默化当中形成的。远可以追溯到生生世世之前,近就是我们当下。每个人的习气毛病都不一样,所以寒山大士讲“世间亿万人,面孔不相似”,“各执一般见,故得于如此”。这世界为什么不一样?就是因为每个人内心的习气、每个人的动机不一样,到了极乐世界就一样了,都是紫磨金色、三十二相。
你深入地去修,心细了之后,对众生的这种慈爱之恩,慢慢就会感受到,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现在反过来,人粗心大意、自私自利,这叫涌泉的恩,你只当一滴水一样的。别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给你涌泉一样的恩,连一滴的恩都不知道报,这就糟糕了。所以常常要念父母恩,念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
我们应该非常庆幸,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度,让我们能安定的生活,能学习佛法,让我们的法身慧命得以不断成长。这种种恩德,我们佛弟子平时要多去思维和感受,要有这样的心。
“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这里再一次地强调,如果你是佛弟子的话,不分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应当奉持是法。这句话是佛陀再一次地强调说明。
这个“是”,就是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佛欢喜日这天,应当奉盂兰盆,施十方自恣僧,尽世甘美来奉持。以这个法,“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当时目犍连听到这个,开心啊!“四辈”,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当时还没有沙弥、沙弥尼。
在这里,“四辈弟子欢喜奉行”,一直奉行到现在。所以我们也都包括在这里面。从目犍连启教一直到现在,我们年年做盂兰盆,不单中国是这样,国外上座部也是这样。
在《盂兰盆经》的后面,有《报父母咒》,念这个咒,就能报父母恩,希望我们以后,常常诵念。
南无密栗多多婆曳娑诃
我刚刚出家的时候,师父就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出家人修行不要忘掉父母的恩,要为了父母的解脱而修行,不仅为了此生的父母,还有累劫的父母。师父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亲不受苦了,我们作为孩子,心才会安,道才能成就。
虽然我们现在科学这么发达,你到网上去检索,你说我前世父母是谁,你查得出来吗?查不出来的,你没办法知道的。不要说七世了,前一世都查不出来,你还怎么报恩呢?只能靠佛法的力量。所以,以后认认真真地学习佛法,实践佛法,佛法是救命的,能救我们生生世世父母的命。
过去有个禅师,很有根器,但是眼界很高。在寺庙里面跟着师父学了很久,没有开悟。那天就想跑出去参学,结果师父跟他说:“你不要走啊,你累世的父母都在荒草里呢!”就用这句话来激励他,出家不是看风水、看风景。祖师这句话,常常激荡在我耳边,不要跑啊,累世的父母好不容易看家里终于出了个佛子,还指望我们悟道呢!我们能明白一些,觉悟一些佛法,他们就能得到一些佛法利益。
记得我在闭关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做梦,梦到有个声音告诉我,前面有一个龙口一样的山洞。结果找到之后,我一走进去,恍然之间,时空就变了,好像升到天堂一样。到了天堂,看到一个老人向我走来,我一看,当下就想:“这是我爷爷嘛!”
我爷爷一百岁去世的,就这样跟他见了一面。不一会儿我醒过来,又回到现实世界。这时候才知道,噢!原来我出家了,我们在师父他老人家的加持下,在闭关修行,这才开始有点尽孝了,自己历代的宗亲开始沾光了,他们能生天了。
佛告诉我们,“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世间人死了之后,能够再回来做人的,手上一点点土而已;沉沦到三恶道的众生,如大地土这么多。可以想像,我们自己的历生父母都在哪?很多都在三恶道里面。现在我们有这个机会,遇到了佛法、入了佛门,就是靠我们的精进勇猛,靠大众的力量,靠我们对三宝百分之百的信心,至诚恳切,这样来产生一些功用,回向给我们的历代宗亲。
所以印光大师说:“竭诚自能转凡心,念佛方可消宿业。”这个竭诚之心,就能把我们凡夫的罪业的心,转变成有功德的心。转变的前提就是——竭诚、至诚。所以我们以后诵经啊、拜忏啊,都要全力以赴投入进去,我们佛弟子,不管在家出家,就是靠至诚恳切,才能产生一点功德。
南无阿弥陀佛!
圆满
愿以此功德 消除宿现业
增长诸福慧 圆成胜善根
所以刀兵劫 及与饥馑等
悉皆尽消除 人各习礼让
礼念修持人 出资敬印者
现眷咸安乐 先亡获超生
风雨常调顺 人民悉安宁
法界同含识 同证无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