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盂兰盆会上佛菩萨
南无盂兰盆会上佛菩萨
南无盂兰盆会上佛菩萨
“时佛”,就是当时佛讲到这个的时候,“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这时候,佛陀不单单是跟目犍连尊者讲这些道理,也对广大的僧众讲,要在别人供盂兰盆的时候,先为施主家咒愿。
什么愿呢?愿施主家的七世父母,也愿我们自己的、出家人的七世父母,都能得到解脱。
咒愿之后要入定,每位出家人要“行禅定意”。行禅定意就是把平时念佛堂的功夫、禅堂的功夫,诵经、持戒、持咒、念佛的种种功夫拿出来,安住在自己最清净的状态里。在清净的状态里再来受食。这里的“受食”不单单指吃的,床座、卧具、灯烛……种种用具都是如此。
“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在受食的时候,先要把这些东西放在佛前。这里有两个“佛前”,因为在印度,有一些佛像不在塔寺当中,是在旷野、在树下,这些佛像也是可以去供的,这包含在第一个“佛前”里;“塔寺中佛前”,就特指寺庙的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由众僧持咒为施主发愿,发愿好了,自己来受食。
这个具体方法讲得很清楚,不单单在塔寺的佛前、旷野的佛前可以,在自己家的佛前也都可以。但有一个就是,需要众僧来咒愿,所以那一天最好还是到寺庙,因为只有寺庙里才有出家人住。而且那一天,你也不可能请出家人到你家里去,按照规定,七月十六日才算真正的解夏,才可以外出,七月十五日还不能出门。所以一般性还是在寺庙中的佛前,由出家人咒愿、入定,然后受食。
为什么这里单讲“目连比丘”和“大菩萨众”皆大欢喜呢?因为目连比丘为当机者,他正急迫地要救自己的母亲,所以他听到这个方法是很开心的!为什么这些大菩萨众也皆大欢喜呢?因为菩萨是发了菩提心的,祂把一切众生都当成自己的父母,所以祂们听到后,也特别地开心!
如果你是受过菩萨戒的,发了菩萨心的,好比别人写“李氏门宗历代祖先”,你就觉得,这不单单是李氏门宗的祖先,也是我的历代祖先。发了菩萨心的人是完全平等的,一切众生皆为我父母,这所有的牌位,都是我无量生世来的父母。所以看到你们愿意来救度他们,我都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为我的父母在写牌位。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大目犍连尊者,他为了救母亲的缘故,成为了这个法的当机众,同时作为菩萨来说,听到能够救度父母的方法,也是非常高兴!
“及大菩萨众”,这里面有没有包括地藏菩萨?也有。有没有包括我们发菩提心者?也包括进去了!所以我们看到这部经,高兴啊,激动啊,谢谢目犍连尊者,谢谢佛陀,讲出这样极速方便的方法,马上就能利益我们现在父母和历生父母,所以“皆大欢喜”。
“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佛陀讲出了正确的方法之后,目犍连尊者悲哀的心情马上就释然了,哭泣的声音也消失了。
佛陀对目犍连尊者讲的这个方法,是不是只对他一个人有用?不是的,诸大菩萨都得到了这个方法。我们救度现世父母、历生父母,都有方法了。这归功于尊者救母的悲心,他的这种大孝心。依着这个功德的缘故,他的母亲当天就从饿鬼的苦里解脱出来了。
三宝已经包括僧宝了,为什么目犍连尊者说完“得蒙三宝功德之力”,还要再重复“众僧威神之力”呢?三宝中,佛是抽象的;法是方法;僧是实践这种方法,令我们花开见佛的人。僧宝既是三宝之一,同时也是住持三宝的人,是令佛法威德展现在世间的人。所以这里特别强调了僧宝的功德。
“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我们是不是就包括在“未来世”里面?一切佛弟子哦!“亦应奉盂兰盆。”不仅是居士供盂兰盆,我们出家人也要供的。我们既是被供养者,同时我们自己也要供养三宝。目犍连尊者也再一次地强调,未来世一切佛弟子,都应当奉盂兰盆,来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可尔否?”尊者问世尊:可不可以这样子呢?
“佛言大善快问。”啊呀!这个问得多好!这个“快”不是快速的快,而是畅我心怀的快乐的“快”。“我正欲说,汝今复问。”这个问得真是时候,你把我心里要讲的已经问出来了,真好啊!
“善男子”就好像“好孩子”一样,这是佛对弟子很慈悲的、嘉奖的语言。“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这几句话很要紧。因为如果你是一个孝顺的人,你对父母亲还有一点孝意,你对天下沉沦在恶道的众生还有一点慈心的话,“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佛清楚地讲出来,你如果有慈孝之心,都要这样做。这个功德不单单能使现在父母消灾延寿,也能使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从三恶道中解脱,生到人天善道之中来,福乐无极。
因为目犍连尊者请法,令天下的父母都能够得救,所以佛教里面,有的也把目犍连尊者当作地藏王菩萨的化身一样。因为尊者救母跟地藏菩萨救母有同样的孝心,而且都在佛陀面前求法,佛陀也给出了具体却又简单的方法。这个佛陀亲自宣说的方法,几千年来,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 《目连救母》绘本
丹麦皇家图书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