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安忍不动如大地
静虑深密如秘藏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在佛教里,地藏菩萨是一切诸佛愿力的体现,代表无处不在的法身大士,如同大地一样安稳不动。
地藏菩萨是与中国人有特殊缘份的四大菩萨之一。九华山,是被喻为地藏菩萨化身的韩国太子金乔觉修行成就之地。2014年4月,受九华山佛教协会之邀,传喜法师于九华山宏愿堂举行了七天讲经法会,开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八百余信众踊跃欢喜听经闻法。
这是首次有法师在九华山完整地讲解《地藏经》。法会上,法师详细讲解了地藏菩萨的本愿、本行和大功德力,并深发慈心大愿,苦口婆心,引导大众了达“本然净心地”,策励大众随学地藏菩萨发菩提心。
法会期间,信众倍受感动于地藏菩萨累劫勤苦度脱众生,同时感动于法师不辞劳苦,悲心泣血,而竭力化导之举。法会净化身心、转烦化恼之效力,在场听众身心感受,冷暖自知,在此不一一赘述。
《地藏经》讲记连载三十四
传喜法师讲释
《地藏经》每一品的内容长短不一,第七品虽然内容不长,但对于我们人道非常重要。
地藏菩萨由本愿而到本行,积累了无边的福德,产生了强大的本誓力,在这一品中都展现出来了——众生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念到佛名菩萨名,活的人念,活的人得利益;活的人为亡人念,亡人都得利益。甚至当这些鬼神听到,“阎浮鬼神。悉发无量菩提之心。”这一切的利益都来源于地藏菩萨的本誓力、本行、本愿,久远劫来,祂积累了这么广大的福德功德之力。
“存亡获利”,佛菩萨的力量在这里就展现出来了。只要众生忆佛念佛,乃至依教奉行的时候,佛菩萨度众生的力量就从这个因缘里显现出来了。
这一品开篇就讲“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为什么《地藏经》里多次提到“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罪”?
即使是一念想做好事的善心,依地藏菩萨的标准来看,依然是有罪的。因为“有心为善即是恶”,我们只要起心动念,就污染到我们的“本然净心地”。
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候,他的八个皇帝徒弟为了得到舍利,甚至不惜伤财害命,发动战争来抢夺。后来经长者提醒,佛弟子要记住佛平时对我们的教导,不可以这样争夺,而且佛陀刚涅槃,不能让佛伤心。这八个国王才静下来平分舍利,可是分得不均匀还是会起纷争。这就是因为有执着,佛陀这样苦心教化我们去除对人法的一切执着,可我们还是很执着。
《六祖坛经》里记载了惠能大师接引惠明禅师的公案。惠明禅师听说衣钵传给了不识字的广东人惠能,他替大师兄神秀感到不服气,想把衣钵追回来。四品将军出身的惠明,腿脚特别灵活,很快就追上了惠能大师。惠能大师也没有办法,将衣钵往石头上一放,自己到草丛里躲起来。惠明看到袈裟衣钵,想拿却拿不动,任凭怎么用力,衣钵都是纹丝不动。这时,惠明合掌跪了下来,表明是为了请法,“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大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恁麽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大悟。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慧能。
慧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
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慧能遂出,盘坐石上。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 《六祖坛经》
“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非常重要,“稽首本然净心地”,一个修行人,没有回归心地,一切心行言语都是污染的,都不会如意的。我们平时与这个本然的净心地不相应的,都叫“无非是罪”。
佛有法、报、化三身,还有功德身、事业身,其实众生也有,普贤菩萨说我们众生的罪业是“若有形象,尽虚空亦不能纳受”。佛的福德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众生是罪业夹杂,也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我们现在通过学习佛法,要把自己的罪业净化了,把善业积累起来。
“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地藏菩萨把我们从三恶道救出来,使我们脱了地狱、饿鬼、畜生的苦,获得了人天的善利,但是我们好了伤疤就忘了疼,忘了自己的来处。然后遇到恶缘,就念念增益,一个接一个的恶念使恶业往上增长。
“是等辈人,如履泥涂。”好像踩在沼泽地里一样,业障重了就往下陷。我们以为脚踩的这个大地上是很坚硬的、安全的,实际上,我们的业报身是非常脆弱的。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先要自己“君行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临大敌”?其实,我们每个人对生命都应该持有这样的态度。
我们的业力一旦成熟,大地就不存在了,该到哪道就到哪道。依着地藏菩萨的大愿,我们好不容易投生到人道来,但是我们造罪造业,就像踩在“泥途”上,每增一点份量,我们的身体就陷下去一点。最后,我们以为坚固的大地也承载不了,又下到三恶道里去了。
我们经常听老人家说,老了老了,黄土已经埋到半截了。如果我们以《地藏经》的智慧来看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人早已埋到脖子了;有的人头都被恶业淹没掉了,就剩一口气在;有的人虽然在人间,他的业报早就已经成熟在下面了。世间也有一句话说:“前世的福报到三十岁就享得差不多了,三十岁之后是要靠这一辈子修福报来延续的。”
我们自己想一想,我们三十岁之前做过对国家、社会、人类,乃至对自己的父母有利益的事吗?是索取的多?还是付出的多?有持清净斋戒吗?有戒恶修善吗?答案很多都是否定的。我们三十岁以来,享着前辈子的福,享着祖先的福,自己的身口意却在造恶业。
《地藏经》讲记 · 连载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