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视频《大雄圆瑛》
圆瑛大师(1878年-1953年) 法号宏悟,别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福建古田县人。中国近代佛教领袖、爱国高僧。
上图:圆瑛大师法相
18岁于涌泉寺出家,先后任福州雪峰祟圣禅寺、宁波七塔寺、天童寺、福州涌泉寺、林阳寺住持,在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各国讲经弘法,并创办佛教讲习所、圆明讲堂等,为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29年,圆瑛法师被推选为中国佛教会会长,连任七届。抗战期间,他积极奔走,号召佛教界救国、爱教。新中国成立后,圆瑛法师坚决拥护党和政府,呼吁和平,并于1953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
圆瑛法师一生爱国爱教、维护和平,严持戒律、解行相应,弘法布道、慈悲济世,忘我利他、服务社会,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为振兴中国近现代佛教事业奉献了全部身心,为团结全国佛教徒、建设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所说种种众譬谕,
无有能及菩提心,
以诸三世人中尊,
皆从发心而得生。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上图:省庵大师法相
清朝世宗雍正二年(公元1724),已近不惑之年的净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移锡杭州梵天寺,写下著名的《劝发菩提心文》。
文章字字珠玑,恳切感人,激励了无数学佛修行者发心向上,精勤修持。
及至近代,一代高僧圆瑛大师,以宏化为家业,屡讲此文。1939年,大师于圆明讲堂著《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农历八月十二,正值圆瑛大师圆寂纪念日。平台推出《讲义》连载,以飨缘者。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圆瑛大师著
今讲此文,依照贤首宗,十门解释,略事发挥:一、总释题目 二、撰文法师 三、启教因缘 四、藏乘所摄 五、教理浅深 六、宗趣分别 七、能诠教体 八、所被机宜 九、力用殊胜 一○、别解文义:
一 总释题目
劝发菩提心文
题,为一文之总纲。文,是一题之别义。欲知别义,须究总纲。总纲若明,别义自易。如提纲,则网目自彰;挈领,则衣缕自直。是以首门,即总释题目。亦提纲挈领意也。
此题六字,应分通别二题。前五字是别题,他文非此题故,名之为别。文之一字,是通题,通于他种故。如”龙舒净土文”、”云栖放生文”等,皆可名文。别题,是所诠之法义。通题,是能诠之文字。文者义之表也,义者文之实也。文称于义,义随于文,文义相资,能所不离,合为题目。
“
又应知此题,具含人法能所。按古德七种立题,以人法喻三字:单三种(是一字),单人,如”佛说阿弥陀经”;单法,如”大般涅槃经”;单喻,如”大宝积经”。复三种(是二字),人法,如”文殊问般若经”;人喻,如”如来说师子吼经”;法喻,如”妙法莲华经”。具足一种(具三字),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本题明是单法立题。以菩提心,是性法;乃众生自性本具之法。劝发二字,是修法。既经劝发,必依菩提心,而起菩提行,修诸行门,求证菩提之道。题中明文无有人喻字面,故曰明是单法立题。
若以义推,实含人法能所。既有所劝发菩提心之法,必有能劝发菩提心之人。若无其人,谁为劝发?当知劝发属教,发心属机,题具对机施教之意。劝者:劝化、劝导、劝勉。劝化,如云:一切众生,当发菩提心,方能出离生死苦。劝导,如云:我等本是佛,因为无明所误,而为众生。今当返迷归悟,称性起修,上求佛道,下度众生。劝勉,如云:既发菩提心,须行菩萨道,必要经过三个难关: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菩提心须坚固不退。
发者:发明,发起,发展。发明:如闻劝之后,发明自性真心,即是菩提心。广大平等,一向迷而不觉,今承指示,开解明了,谓之发明。发起:如既承劝明了,即发起此菩提心。智悲并运,解行相应,蹑解起行,谓之发起。发展:如既发菩提心,而修菩萨行。则六度齐修,四摄普被。令未种善根者种,已种者增长,已增长者成熟,已成熟者解脱。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谓之发展。
菩提心,即是道心。梵语菩提,此翻为道。菩提有三:一曰真性菩提,此以理为道也;二曰实智菩提,此以智慧为道也;三曰方便菩提,此以逗机施教为道也。真性,乃真如自性,圣凡同具。迷之为凡,悟之成圣。迷悟虽殊,生佛一致,平等平等。”楞严经”云: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依此不特生佛无异,实则情与无情,皆同一体。在有情分上,名之佛性。在无情分上,号曰法性。今约有情众生,即是人人本具之佛性,名曰本觉,亦即如如理;真实不虚,无有变异。故曰真性菩提,以理为道也。
实智,乃真实智慧,非同世间所有世智辩聪也。世智不离生死,实智能证菩提。即称如如理,所起之如如智,亦名始觉。依此始觉智,反照本觉理,照彻心源,真实了知,即是根本智,及实智。故曰实智菩提,以智慧为道也。
方便,乃权巧施设。先鉴众生机宜,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则说何法。种种方便,化度众生。即从根本智起之后得智,又名差别智,及权智。故曰方便菩提,对机施教为道也。
菩提又译为觉,菩提心即自觉觉他之心。
若但自觉,而不觉他,不名菩提心。故二乘之人,不发菩提心,惟大乘众生,方能得发。经云: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
菩提心当云何发?须知菩提心者,从大悲起。菩萨修行,此心为先。若不发大悲之心,一切万行,无从建立。何为大悲心?视大地众生,皆为一子是也。子有饥寒疾病,为父母者,必以悲心而拔其苦。乃至不惜一切,而为其子。如能视大地众生之苦,如己一子之苦,而为设法救拔,如是之心,名大悲心。
“起信论”三心,亦即菩提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此念之所以为正者,不著二边,起智观照真如正理,即契菩提心体。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好乐修习,世出世间自利利他诸善行。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以平等大悲心,拔除一切众生,分段变易二生死苦。此二皆发菩提心用。今劝发菩提心,即劝发”起信”三心,令趣无上菩提也。
又菩提心,即菩萨心也。”楞严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此心则舍己利他,大乘行愿;非同声闻缘觉,但求自利者所可同日语也。
又菩提心,即进趣无上菩提之心也。此心能自觉觉他,乃至觉满,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心通因彻果,因中必发菩提心,果上方成菩提道。虽成菩提道,究竟不离菩提心。
文,即文言,名句文三身之一。名诠自性,如云瓶,非盆非碗也。句诠差别,如云花瓶,非油瓶酒瓶也。文诠联缀,文义相联络;如云此花瓶,是古磁,经时既久,火气脱尽,盛水养花,可以耐久,新鲜不谢。今此文,由积名成句,积句成文,能诠显劝发菩提心之义理,令生解起行故。此文,虽非经非律非论,而经律论三藏之旨,文中皆具,能成法益。一总释题目竟。
未
完
待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