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内容提要:
第三卷记述玄奘大师从羯若鞠阇东南行,经中印度阿逾陀、阿耶稽佉等国到达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又往王舍城观礼圣迹,还寺听戒贤法师讲《瑜伽》等论,其后南游到达伊烂拏钵伐多国的情形。
第三卷
39 僧雁灵塔
译文:
从第一次三藏结集的地方往西行走二十里处,有一座佛塔,为无忧王建造,是大众部结集的地方。
诸学、无学数千人,大迦叶结集时没有参加的人,都来到这里,相互说道:“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跟随同一个导师学习。佛陀涅槃后,驱逐排斥我们,我们难道不能自己结集法藏来报答佛恩吗?”于是又结集了《素怛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另为“五藏”。因为这次结集普通人、圣贤一同聚会,所以人们称之为“大众部”。
再往东北行走三四里,到达王舍城。外城已经毁坏,内城依然高峻,方圆二十多里,每面各有一门。频毗娑罗王居上茅宫城时,城里居民稠密,房屋连接,多次发生火灾,于是制定严格的法律,凡不谨慎而引起火灾的人,就把他放逐到寒林。寒林是该国抛弃尸体的不祥之地。
不久,王宫忽然又发生火灾。国王说道:“我作为国王,自己违犯法律而不执行,就不能惩治人民。”于是命太子留守,国王自己迁居寒林。
当时吠舍厘王听到频毗娑罗王居住在野外,想要发兵袭击。边境守望者得知后,上奏国王,国王于是修筑城邑。因为国王首先居住在这里,所以称为“王舍城”,也就是新城。后来阿阇世王继位,就把这里作为都城。到了无忧王时,才迁都波咤厘城,并将王舍城布施给婆罗门。所以现在城中无杂人,只有一千多户婆罗门众而已。
宫城内西南角有座佛塔,是殊底色迦长者(唐言星历,旧译树提迦)的故宅,旁边是如来度化佛子罗睺罗的地方。
在那烂陀寺西北有一座大精舍,高三百多尺,是婆罗阿迭多王所建,庄严宏伟,其中供奉的佛像和菩提树下的佛像相同。精舍东北有塔,从前世尊在此说法七日。精舍西北还有过去四佛宴坐之处。南边有鍮石精舍,是戒日王所建,虽然还没有完工,但由建筑图看,应有十多丈高,落成以后,必然雄伟。再向东行二百多步处,有铜铸佛陀立像一尊,高八十多尺,约六层重阁才能覆盖,这是从前满胄王建造的。
又东行数里有一座佛塔,此塔为世尊刚成道时,走向王舍城时,频婆娑罗王与成千上万的国人前来迎见佛陀的地方。
玄奘大师又向东走了三十多里,到因陀罗势罗窭诃山。在东峰的寺院前面有座佛塔,叫做僧娑塔(雁塔)。从前这所寺院信奉小乘渐教,吃三净肉。有一天,三净肉没有买来,有比丘见天上群雁飞过,便开玩笑说:“今天僧人的饭食不足,菩萨应该是知道的。”话音刚落,领头的那只雁应声掉头,折翅高云之中,投身坠地。
比丘见此情景,内心十分惭愧,遍告众僧,大家也都惊叹不已,无不感伤掉泪,相互自责道:“这雁如此灵性,定是菩萨示现!我们何德何能,岂能吃它的肉?当初佛陀设教,戒律渐次严格,我等执着于如来最初诱导愚顽的话,误认权宜的方便为究竟之说,执着不改,以致发生今天这样的憾事。从今以后,我们应该改依大乘教法,永断肉食。”
于是僧众建造灵塔,把死雁埋葬其中,并题字志念,永传芳烈。这就是雁塔的由来。
玄奘大师礼遍王舍城及那烂陀寺周围的圣迹后,回到那烂陀寺,准备修学受业。戒贤大师应玄奘大师的请求,为他讲授《瑜伽师地论》。同时前来听讲的僧众,也济济一堂,有数千人之多。
这天,戒贤法师刚刚开讲不久,室外来了一位婆罗门,忽而悲泣,忽而言笑。戒贤大师让人去查问缘由,婆罗门回话道:“我是东印度人,曾在补陀洛迦山观世音菩萨像前发愿成为国王,结果菩萨现身呵斥我不应该有这种想法,并告诉我此后某年月日在那烂陀寺,戒贤法师将为大唐法师讲《瑜伽师地论》,要我前来听讲。菩萨告诉我说,以这种闻法因缘,将来就能见佛,又何必为王?如今我不仅见到大唐僧来,而法师您也真的为他登座讲《瑜伽师地论》,和昔日菩萨的预言完全一样,所以才如此悲喜交集。”
戒贤法师听后,就允他入座听讲。十五个月后,戒贤法师讲完《瑜伽师地论》,派人把婆罗门送到戒日王那里,戒日王封给他三邑之地。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