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第三卷记述玄奘大师从羯若鞠阇东南行,经中印度阿逾陀、阿耶稽佉等国到达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又往王舍城观礼圣迹,还寺听戒贤法师讲《瑜伽》等论,其后南游到达伊烂拏钵伐多国的情形。
第三卷
35 菩提树下
译文:
又向西南行六七由旬(每由旬约三四十里),至底罗磔迦寺。寺里有三藏法师数十人,听说法师到来,都出来迎接。
从此又南行百余里,到菩提树。树垣垒砖为围,四周更筑高墙,东西长,南北稍狭。分四门,正门东对尼连禅河,南门接大花池,西门比较险固,北门通大寺院,寺内圣迹颇多,有精舍、舍利塔以及各种碑记,记载着王公大臣豪富长者仰慕佛陀而修的种种供养。
正中有金刚座,贤劫初成,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世界中,下据金轮,上齐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所以叫“金刚座”。言金刚者,取其坚固义,万物所不能坏,却能坏万物。
此金刚座是依金轮为本际,若不依金轮,地就会流散。此座要以金刚为座,才能发金刚喻定而降魔成道。除此之外其他地方没有坚固力能持金刚定。故贤劫千佛都坐此座上起金刚喻定。
又成道之处,亦名道场。即使世界倾摇,独此金刚座不动。一二百年来众生薄福,往菩提树却见不到金刚座。佛涅槃后,诸国王以两尊观自在菩萨像,南北标界,东向而坐。如果两菩萨身没不现,就意味着佛法当尽。今南边菩萨已没至胸。
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世尊住世时高数百尺,因常被恶王诛伐,今约五丈余。昔日世尊坐在树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因此名为菩提树。树茎黄白,枝叶青润,秋冬不凋,唯至佛陀涅槃之日,其叶顿落,经过一宿,还生如原来的样子。因此每到佛陀涅槃这一日,诸国王与臣僚等,共集树下,以乳灌洗,燃灯散花,最后收叶而去。
玄奘大师于树下至诚瞻仰,五体投地,悲哀懊恼,自忖佛成道时,不知自己漂沦何处,今于像季时期方至此,想到自己业障深重至此,不禁悲泪盈目。此时适有比丘僧众数千人,因解夏而远近来集,见玄奘大师如此悲恸,观者无不哽噎悲泣。
菩提树周围一逾缮那到处充满圣迹,玄奘大师在此停留八九天,圣迹已一一礼拜过。第十天时,那烂陀寺派了四位大德前来迎接他。行了大约七逾缮那到了寺庄,这是目犍连尊者的故乡。玄奘大师在这里食后不久,有二百多名僧众和一千多名信众,手持香花、幢幡、宝盖前来迎请,赞叹围绕,一直送到那烂陀寺为止。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译者 赵晓莺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