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大乘经典里,我们总能看到舍利弗尊者向佛陀发问。有人就会想,舍利弗尊者怎么显得那么愚拙呢?怎么会有那么不合情理的思考呢?
就像在《维摩诘经》中,佛陀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一位菩萨行菩萨道行得究竟时,祂的国土就是究竟的、清净的。
舍利弗尊者就想,那既然世尊您已经成佛了,您的国土为什么这么不干净呢?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难道是您因地里行菩萨道不究竟吗?他马上就会这样想。
比他高级的菩萨看到他这个念,就说,舍利弗尊者,你不要这样想,此时我看到的世界,就像如自在天宫一样的清净。
那佛陀也知道啊,就对他说,舍利弗啊,天上的日月是光明的,但盲人却看不见,这是谁之过呢?舍利弗尊者回答说:“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佛陀先让他明这个理,然后再说,日月是光明的,盲人不见是因为他自己看不到光亮。那一样啊,我的国土是常清净的,但你看不见,是因为你自己的业障呀。
所以这时候,佛陀把脚放下来,以足指按地,顿时,娑婆世界立现清净国土,与会大众都感受到了佛国净土的庄严,个个都坐在大宝莲花上。佛陀说:“我佛国土,常净若此。”这才是我的国土,如极乐世界一般地庄严。
但佛陀把脚一收,好了,众生的业力又现出来了,又看到高山湖海,沟壑险滩,人心嘈杂,诸恶充满。这时候,大家就明白了,我们在娑婆世界感受到的不清净,都只是自己的业报。我们看不到佛陀的净土,是我们自己的过错,而不是佛陀没有净土。
因为舍利弗尊者那么想,我们才有机会来明这个理。否则,佛来度我们,我们还倒打一耙,“是不是佛修行不清净,所以我这么不清净呢?”这就错乱因果了。
舍利弗尊者的念头代表谁呀?代表佛陀讲这个话,在娑婆世界众生心中的回响。他只是在经典里扮演一个角色,像明镜一样,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这个浊恶的世界会呈现什么浊恶的浪涛,他就起这个念,代表着浪涛,把它呈现给佛陀。
我们别忘了,这是“大智”舍利弗,他老人家是佛陀座下“智慧第一”的上首弟子。我们不要说在经典里扮演这个角色了,我们捧着经能读懂就算不错了,修个一万世,给舍利弗尊者拎个鞋都不够资格。
所以,我们要知道,舍利弗尊者的“笨拙”,是因为这世间的众生就这么笨拙;舍利弗尊者那么向佛发问,是因为众生就会那么想。他是代替我们笨拙的众生,在佛陀面前讲出看似“愚蠢”的话,让我们才有机会恍然大悟。
经典记述
《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
佛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