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17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Commemoration of the Parinirvana of Zen Master Baizhang Huaihai, a Revered Monk of the Tang Dynasty
农历正月十七
纪念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
圆寂日
百丈怀海禅师,唐代禅宗高僧,福建长乐人,俗姓王,俗名木尊。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原籍太原,远祖因西晋怀帝永嘉战乱,移居福州。
早年,于广东潮阳依慧照禅师出家,赴衡山依法朝律师受具足戒。往庐江(今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读藏经多年,后闻马祖道一大师在南康弘法,遂往参学。侍奉师父多年,得到印可,后住洪州大雄山,创建丛林。
此地水清山灵,山岩兀立千尺许,号“百丈岩”。《景德传灯录·怀海禅师章》曰:“檀信请(怀海)于洪州新吴界住大雄山,以居住严峦峻极,故号之百丈。”
不久四方禅客云集,以沩山灵、黄檗希运为上首,门风大盛。百丈禅师建禅宗寺院,立丛林清规,开宗门规制。他对弟子们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禅师九十四高龄还坚持与门人一起不停地劳作。制定的《禅门规式》又称《百丈清规》,一直沿用至今。
据《高僧传》记载,禅师生于唐开元八年(720年),于唐宪宗九年(814年)圆寂,享年九十五岁,谥"大智怀海禅师",塔号“大宝胜轮”。北宋徽宗追谥“觉照禅师”,元顺章加谥“弘宗妙行禅师”。
唐朝著名的马祖道一禅师,他的徒弟百丈怀海禅师跟着他修行了几十年,这位徒弟总是发愁:我怎么还没开智慧呢?
一天,他跟着师父在外面散步,当时正值秋季,天空中有一群野鸭子正在向南方飞去。
马祖道一禅师就问这位徒弟:“你看到没有?”他说:“我看到了。”师父又问:“你看到什么了呀?”百丈怀海禅师回答说:“我看到一群野鸭子飞过去了。”
结果师父突然之间一把捏住他的鼻子追问到:“飞哪儿去了,飞哪儿去了?”把他疼得泪水都流下来了,这么一疼,他一下觉悟了。于是他倒头便拜:“师父啊,我跟着您修行几十年,值了啊。”
我们佛教里有句话,叫“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修行的方向是不能错的。不是说每个人一修行就会开悟的,这不一定的,什么时候什么机缘下证得,也不一定的。智慧在哪里,智慧在我们拜的佛那里吗?智慧在野鸭子那里吗?智慧在哪儿,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
那位出家人,他虔诚地跟着师父修了几十年,才明白佛法的真谛。他的那个明白里面,是有很厚重的内涵的,只有福德到一定的程度了,智慧才会显发。如果修行人喜欢走捷径,直接把古人的智慧当成自己的,这是不行的,修行是需要长期福慧的积累。
——三参法师
Nowadays, some practitioners seek shortcuts by merely adopting the wisdom of the ancients as their own. This is not the correct approach. True practice requires the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both merit and wisdom.
百丈禅师对坐禅开示
—摘录自《敕修百丈清规》 之坐禅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