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上说,
文殊菩萨是无处不在的,
而且不管你明白不明白这个理,
文殊菩萨都无处不在。
《五台山圣境赞》中说:“浮生踏着清凉地,寸土能消万劫灾。”这不仅仅是指我们来到了五台山,从表相上踏踏清凉土,就能消万劫灾的。
从信心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对佛菩萨心生向往,千里万里地奔赴,每靠近一步,确实是消业障、增福报的。因为这是在法界里觐见文殊菩萨的一个很重要的缘起。
但从更甚深的意义上来说,无论何时何地,当我们忆念法义的时候,生命里戒定慧的功德力都会聚于我们头顶的五顶,如祥云弥覆,天雷震动,这就是在朝拜文殊菩萨。
每个人的自性,可以说是头顶,也可以说是五脏。这时候,五脏的精华聚集起来,五色祥云涌动着,来朝拜我们的心王——毗卢遮那佛。这都可以称为朝圣。
所以,在听经闻法、思维法义、参禅打坐、念佛持咒的时候,我们都是朝着文殊菩萨在礼拜。当我们豁然开朗的时候,就是比较了义地“踏着清凉地”了。
当我们在戒中得受用了,就是在戒中得清凉了,在戒中踏着清凉地了;当我们在禅定中得轻安了,禅定中亦有清凉地;当我们安住在无漏的智慧中,也可以生起无上清凉。
所以,真正的文殊菩萨是什么?是文殊心咒五字真言的五分法身德,即戒的法身、定的法身、慧的法身、解脱的法身、解脱知见的法身,这是更加了义的。
怎么见到文殊菩萨?《觐见智慧文殊圣尊祈祷文》中讲到,在善知识的教诲中,在你的忏露中,在你的誓言中,在你对好事心生喜悦、对坏事追悔时自然流露的人性之光,都是文殊菩萨。
所以,并不是一定要到哪个地方,才能觐见文殊菩萨,最了义的还是回归到我们的自性上。在世俗上强调文殊菩萨在哪里,这个地方只是一个助缘,最重要的是通过朝圣的虔诚,来消除我们的业障。业障消除之后,觉悟了内在的智慧,亲见自性的文殊菩萨,这就是“不离自性而见圣尊”。
《觐见智慧文殊圣尊祈祷文》
任谁于圣文殊赞供祈加被
或求大士亲觐面容与智慧
勤诵世尊宝典思维所说义
大善知识开示喻说诸情境
乃至律师受戒誓言盟于心
或者发起真实罪过忏悔意
喜于自善随喜他人善事业
根尘识境不惑初具观照力
生老病死愚痴梦中所发生
常乐我净般若智心本常净
不假文言推理逻辑诸思义
三乘八宗皆是佛祖悲智业
轮涅名相诸言亦是菩萨面
及以诸法实相皆现金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