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惑颠倒时,
佛性就成了轮回受苦的主体
虽然修行要“无眼耳鼻舌身意”,但是我们有一种本能的反应,我们的眼根大多时候是有漏的,我们不知道色尘跟佛性的关系,不知道色尘只是眼识分别的一个对象,认为色尘就是色尘,这就形成了整体的有漏——根有漏、尘有漏。
如果我们学佛开智慧了,就知道“我”这个业报的表相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是具有无常性的。业种在什么基础上,能变现出我们的正报和依报呢?实际上要依靠着金刚体性。
这个金刚体性,佛是如此,众生也是如此,甚至在地狱众生面前也不会变化,所以叫“在佛不增、在生不减”。
这也是《金刚经》要着重表述的。我们感官所看到的、触到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是不坚固的,恰恰我们看不见的那个才是恒常坚固的。
那如何看见这个“看不见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去觉悟到。它不是靠肉眼抉择的,而是要靠我们的智慧去抉择。
我们每个人的佛性都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但是我们不知道它,不得受用。因为迷惑颠倒的缘故,我们反而把佛性变成了轮回受苦的主体,我们拿着它做地狱、做饿鬼、做畜生。
就像《华严经》里说到“一真法界”,比喻一真法界如黄金一样。但我们不知道这是黄金,我们拿它做马桶、做下水道。我们认为有价值的往往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忽略掉的,恰恰就是最有价值的。这就是众生的颠倒。
追随善知识,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慢慢就找到自己的佛性了
修行人慢慢觉悟的过程,就像《牧牛图》里描述的一样。知道牛的名字后,就开始找牛,慢慢地听到远处传来牧笛的声音。有牧笛就能找到牧童,肯定就能找到牛。什么叫善知识?善知识就是那个吹笛子的牧童。所以,修行先要找到善知识,他肯定有“牛”。
牛在哪呢?草木深深,刚开始我们还看不到牛,只能看到牛脚印。我们再慢慢修,积累资粮、忏悔业障,渐渐地,能看到牛蹄子了,能看到牛尾巴了,甚至能拽到牛尾巴了。然后看到越来越多的身体现出来,甚至连牛头都能看到了。
这时候的牛是什么样的呢?黑色的,大青牛。这就相当于你看到一个房子,但是你不知道这是你的房子,还拼命地往里丢垃圾。后来告诉你,这就是你的呀,赶快打扫干净,不会再染污它了。
(左右滑动)廓庵禅师著:《十牛图》
这个牛也好,房子也好,就是比喻我们的佛性。无量劫来,我们不识佛性,颠倒迷惑、造作罪业,里面充满了垃圾。“诸恶莫作”,就是止,莫令染污;“众善奉行”,就是作,要让它干净起来。
这样慢慢地你就找回这个体性了。这个体性在哪儿?禅宗里说,“常在汝六根门头”。到这里,眼耳鼻舌身意又可以用了。
你要问了,以前不是说要“无眼耳鼻舌身意”吗?转了半天怎么还要“用”眼耳鼻舌身意呢?
因为眼耳鼻舌身意又不障道的。你迷惑的时候,被它牵着鼻子走,一旦觉悟了,知道它的本性了,就可以转“眼耳鼻舌身”为“成所作智”,这就叫转识成智。
请问转识成智之后,六根可不可以用?不但可以用,它还是智,属于无漏法了。所以说,六根门头常放光明。
一开始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其心”,转识成智之后,色声香味触法又有什么妨碍呢?这就叫“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如果自己不迷,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哪个跟你都各不相欠。你看它、它看你,有什么区别呢?内四大和外四大,你的根和外在的尘有什么分别呢?
如果没有我执的分别了,这都是法性的展现、流露,这何尝不是你呢?正报和依报的界限,在这里就开始模糊了。所以,虚云老和尚隔着墙,能看到远方江上的船只,看到隔壁香灯师小解。这哪里是外在,都是自己啊。
迷惑的时候有正报、依报,觉悟的时候这都是金刚体性。所以佛经里说“同体大悲”,一切众生同一体性,我们看到的差别,只是同一个体性里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业的展现而已。所以,就自然而然地会生起大悲心,会去救度这些众生。
虽然我们常说“法界一切如母有情都做过我的爸爸妈妈”,但是佛度众生,不需要有血缘关系的,不是说你是我爸妈我才救你,讲爸妈只是跟众生套个近乎而已。所以有一句话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实际上佛度众生是无偏的,不会遗弃谁的,因为一切众生都是同体的,法性如此。
六度缘起于性空
一真法界不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