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止观具足五种外缘之衣食具足、闲居静处 、息诸缘务、近善知识

2025-02-28 21:30:00 发布: 人气:44
图片
图片


《童蒙止观》连载

FORIQINGLIANG

2/28

第二节


图片





第一篇 具缘第一


1、持戒清净

2、衣食具足

3、闲居静处

4、息诸缘务

5、近善知识

图片

图片

FORIQINGLIANG




02

衣食具足


原文/《童蒙止观》

第二、衣食具足者。衣法有三种:一者、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叶常受头陀法,但畜粪扫三衣,不畜余长。三者、若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来亦许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须说净,知量知足;若过贪求积聚,则心乱妨道。

图片



《童蒙止观》/白话文

第二、具足衣服和饮食。具足衣服有三品情况:第一种,如同释迦牟尼佛在雪山苦行修道,得到一件衣服能够遮住自己的身体就足够了,因为他不需要到市井村落中与人交往,仰仗忍辱之力成就(衣服具足的方便)。第二种,如同摩诃迦叶尊者行头陀苦行,只拥有捡来的破布所缝制的三种袈裟,不再积蓄其他的衣服。第三种,若是生活在气候寒冷的国度,且还没能成就忍耐力的修行人,佛陀特许方便,允许在三衣之外,积蓄额外的衣物,但必须举行说净之法,适量而知足。如果过于贪求积聚,心就会被外物惑乱,防损道业。



原文/ 《童蒙止观》

次,食法有四种: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绝世,草果随时,得资身者。二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种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圣道故。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维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为青目女说。三者、阿兰若处檀越送食。四者、于僧中洁净食。有此等食缘具足,名衣食具足。何以故?无此等缘,则心不安隐,于道有妨。


图片



《童蒙止观》 / 白话文

其次,具足饮食有四种。第一种,上根利智的人,居住在深山里,与世隔绝,只是吃一些树林中的植物果实,来维持身命。第二种,常行头陀苦行,托钵乞食。比丘、比丘尼托钵乞食之法,能够对治四种邪命,依正命之法维持身命,能够生起圣道。依靠邪命来养活自己的包括:一、下口食,譬如种田耕地来谋生;二、仰口食,譬如占卜星相、观察天文来维持生计;三、维口食,譬如依附富贵之人、四方游走到处谋食;四、方口食,譬如占卜吉凶、医药看相来谋生。邪命之相很多,如果广说则如舍利弗尊者对青目女所做的开示。第三种,住在僻静的精舍里,由施主送来饮食。第四种,住在丛林僧团之中,肃恭斋法,如法饮食。只有像这样,饮食的因缘也具足了,便可称作衣食具足。为什么要具备这种因缘呢?因为如果没有衣服和饮食,那么心中就有顾虑,对于修道有所妨碍。



03

得闲居静处


原文 /《童蒙止观》

第三、得闲居静处。闲者,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有三处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若之处;离于聚落极近三四里,此则放牧声绝,无诸愦闹。三者、远白衣住处,清净伽蓝中。皆名闲居静处。


图片



《童蒙止观》 / 白话文

第三、居住在悠闲寂静的地方。所谓悠闲,就是不用做种种的事务,叫做悠闲。没有噪音和世间杂事的打扰,叫做寂静。有三种地方可以进修禅定:第一种,是深山中人迹不到的地方;第二种,是苦行者所住的僻静之处,和市井村落最少相距三四里,连牧羊牧牛的声音都不会传到这里,远离种种喧闹;第三种,是在清净的寺院之中,远离世俗的在家人,这些都称作悠闲寂静的居所。



04

息诸缘务


原文 /《童蒙止观》

第四、息诸缘务。有四意:一、息治生缘务,不作有为事业。二、息人间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戚知识,断绝人事往还。三、息工巧技术缘务,不作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呪卜相书数算计等事。四、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学等悉皆弃舍。此为息诸缘务。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行道事癈,心乱难摄。




《童蒙止观》 / 白话文

第四、摒弃世俗的因缘事务。这有四个方面:第一,摒弃谋生的世俗因缘事务,不做士农工商种种谋生的事业。第二,摒弃人间交往的世俗因缘事物,不结交来往亲朋好友,断绝结交应酬。第三,摒弃工巧技艺的世俗因缘事务,不做世间的工匠技术、行医治病、禁咒占卜、卜卦看相、书写算账等种种的事务。第四,摒弃研究学问的世俗因缘事务,读诵听学等等,全部都一起放下。这叫做摒弃种种因缘事务。为什么呢?因为如果陷于因缘纷乱、繁杂的事务之中,那么就无法摒弃世俗的顽疾,修道的事业就会慢慢的废弃、心念也会散乱,难以收摄。



05

近善知识


原文 /《童蒙止观》

第五、近善知识。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




《童蒙止观》 / 白话文

第四、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有三种:第一种,能拥护外缘的善知识,维护修道所需要的种种因缘,供养衣食,护持修道之人,并且能够做到自己与对方之间不互相恼乱。第二种,同修共行的善知识,在一起修道,互相劝勉,磨砺警策,彼此互不恼乱。第三种,传授道业的善知识,能够以种种方便善巧,教授我们调伏身心内外烦恼的禅定法门,使修行人得大利益,心生法喜。



原文 /《童蒙止观》

略明五种缘务竟。





《童蒙止观》 / 白话文

以上便是简单地讲明-具足的五种因缘的内容。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无非是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修止观具足五种外缘之持戒清净
· 《童蒙止观》| 智者大师为家兄转运改命而说此书
· 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 I 讲记55
· 极乐莲池里,有一朵为你标名的莲花|讲记54
· 这个世界,连鸟都是阿弥陀佛化生 ||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二十五课
· 能听闻这部经,不晓得是前生修来多大的福气 I 讲记53
· 知见非常要紧|讲记52
· 这部经,一切诸佛都护念 I 讲记51
· 佛的音声最为殊胜|讲记50
· 一尊佛有无数的名号,一个名号有无数的佛 I 讲记49
· 一切诸佛都称扬赞叹这部经|讲记48
· 佛的法身,毫无阻隔 I 讲记47
· 他的功德,大得说不完|讲记46
· 八圣道分、四念处 ||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二十四课
· 《唯识三十颂》第十三课|明唯识性与明唯识位(圆满)
· 《唯识三十颂》第十二课|正辨唯识与通释妨难
·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 ||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二十三课
· 《万宇清·五台山赞》 | 听,来自大唐的古曲!
· 新春贺岁 《五台山赞》
· 《唯识三十颂》第十一课|前六识的相应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