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下,莲池大师写了啥?| 第五篇:用镜比喻心,也是不得已

2022-05-31 00:00:00 发布: 人气:6
图片

竹窗随笔

莲池大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莲池大师,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讳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又称“云栖大师”。大师施设门庭,以净土念佛法门为主,倡导持名念佛,后世尊推他为莲宗第八祖。


《竹窗随笔》及《二笔》《三笔》,是莲池大师的随笔集。文集辞约而义丰,言简而意赅,每一则都能给人以深刻新颖的教育与启发,读之可以使人辨别是非,端正知见,消除俗念,促进道心,可谓获益良多。



图片

心喻

《竹窗随笔》

图片


心无可为喻。凡喻心者,不得已而权为仿佛,非真也。试举一二:如喻心以镜,盖谓镜能照物,而物未来时,镜无将迎;物方对时,镜无憎爱;物既去时,镜无留滞。


圣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际空寂,故喻如镜。然取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实无知。心果若是之无知乎?则冥然不灵,何以云妙明真体?或喻宝珠,或喻虚空,种种之喻,亦复如是。

图片
图片



【译文】


图片


心是无形无相的,没有任何东西可比喻,大凡用来比喻心的,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姑且取其与心的作用相近似的事物来作喻,使人对于心的概念有所领会,但不可认为心当真就像某种东西。今试举一、二例来加以说明吧:


譬如以镜喻心,这是因为镜能照物,当物体还没有对着镜的时侯,镜不会主动将物体的影像映入镜中;当物体正对着镜的时候,镜不会因物体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体离开镜的时侯,镜不会把物体的影像保留下来。


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不住过去,不住未来,不住现在,虽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所不照。因此用镜来比喻心,只是取其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毕竟是没有知觉的,难道心也像镜没有知觉吗?假如心像镜子一样冥然不灵,又怎么可以说它是妙明真体湛然常寂呢?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祖师文集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扫描二维码关注

佛教慧日微信平台




图片

相关文章
· 怖畏生死
· 吹着圣地的风,净化身心
· 【人天善法】您是在拜佛,还是在拜“是非”
· 绍云长老:关于用功实修理路的珍贵开示(一)
· 如何叩开福德之门?
· 这个生命的游戏, 你可曾体验到欢乐和自在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6)
· 修行的漏洞,可以提前规避
· 五毒月来了!如何平安度过不“中毒”?
· 【音频版】五台山之旅|罗睺寺
· 学戒,当心这个最容易犯的过失
· 佛源长老:心印 ,无法传授 只有自悟
· 笋片炒茶树菇,美味挡不住!
· 记录修行笔记,耕耘我们的生命
· 生命有质的进步,贵在征服自己
· 开启修行的充电模式
· 高僧故事〡五台山邓隐峰禅师飞空息乱,倒立而化
· 生命有质感了,福德资粮就容易积累
· 由于这三个原因,我们在生死中流转
· 自己是自己的解脱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