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解大道-
-WISDOM-
-2022/05/29-
思维大道
“纵使你把我关在果壳里,我依然拥有宇宙。”这是人类曾经有过的哲学思考,通过内省来拓展心灵空间、自我充实……但这不是现在时代主流文化了。现在人类整体环境、智慧、福报是下降的,流行的都停留在物象表面、感官世界,没有生命深度、精神世界,没有大道。
所以在这样的时代洪流里、在挤兑、踩踏当中能够过来学佛的,真是幸存者、幸运者。
大乘的功德
学佛之后,发现烦恼那么重,念头那么多,真正面对自我时候,不能够驾驭。实际上发现生命缺陷,恰恰是生机恢复了,知道该干什么了,短暂的几十年该用在什么地方——“只要我能控制住我的念头,我就能够控制住我的命运,我就能够理解那些修行者,那些圣贤的修养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成圣贤的方法、门径找到了。
比如小乘禅定是什么,大乘禅定是什么。大乘禅定最难讲,小乘禅定还比较好讲,那个境界一层一层剥进去。有了小乘禅定的慧观,有了无我的见地,然后去行菩萨道积累资粮。
小乘禅定可能是白开水,大乘禅定里面有糖了。有了这个资粮再来看,它的边界不一样,小乘禅定只是自己受用,大乘禅定有他受用。这个定能产生大乘的慧见,大乘的慧见又能拓展体的边界。最后得出结论叫同体,一切众生共有这个体,上到诸佛,下到众生。
大乘体性跟小乘体性空性的特质是一样的。大乘禅的解脱性,具有的定共的戒、定共的慧,产生出的功用,是通小乘的,不仅通还可以涵盖。所以大乘菩萨是可以传小乘戒的。如果一个菩萨来授小乘戒,不仅仅具有小乘戒体,这个戒体里面是带着大乘功德的。
信心
依着师父出家,我有一次说:“师父以后我再依你受戒。”师父听了笑笑,没说什么。后来我是依上明下旸大和尚受的戒,他老人家跟我师父特别好,再说我有一个信心,师父他老人家就是圣者。
很多年我都觉得师父是大菩萨,佛教界有些老修行私下里也说师父是观音菩萨,我深信不疑。直到包头讲《阿弥陀经》的时候,我亲切地感受到师父就像阿弥陀佛一样。(《佛说般舟三昧经》云: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莲池大师《沙弥律仪》云:视和尚阿阇梨,当如视佛。智者大师《童蒙止观》云: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
一个弟子,对师父要有信心,而且这个信心也是慢慢增长的。有的法师一见我师父,就对他有阿弥陀佛的信心。我很久之后才有这种想法,我跟师父这么多年,信心上对比那位法师,我就不如他。不过在我心目当中,师父一定是大乘圣者的功德。
所以这样一位大乘圣者给我们传戒,能不清净、不殊胜?我们师父除了建寺院,最重要的就是传戒。他是天台宗法师,讲经说法一流,但是对佛教恢复来说,他最重要就是传戒的功德。
抱朴
我们在座能够来学佛,真的是不可思议,多么幸运。人身难得,只是佛告诉我们,佛教的经典告诉我们,我们自己还不知道人身到底有多难得。我们稀里糊涂就得了人身。佛法难闻,可以想一想,我怎么会来学佛的呢?这还真是不容易。
我们每天在这里成长,万一在哪个时刻开智慧了……不是说开智慧的时候才开智慧,实际上每天都在积累着开智慧的资粮、福德的资粮。我们佛弟子身穷道不穷,真正地要有这种自信,好好地修。
上图:悟公上人于普陀山复兴观音道场
佛教经历过一个极衰落的时代,很多连建筑都没有了,偶尔有点破败的,也是家徒四壁。我们现在既要恢复物质上的,又要恢复精神上的看不见的文化。
一个寺庙要有自己的文化,要有空间感。大殿一定要干干净净的,走进去庄严肃穆,法堂也要这样的,干净整洁。不要多买东西,现在不缺物质,反而是物质大膨胀。
古人是抱朴、持简,现在根本没有这个观念,不知道奢侈是一种罪恶,我们现在生活习惯是违背道和德的价值观念的。所以有时候心情很复杂,我们带着浓浓的我执、重重的烦恼。一切的罪恶就是从我执、烦恼里产生的。
点亮生命之灯
所以说学好佛不是精神的娱乐、心灵的按摩,这个事业太重要了。首先要具有处理负能量的能力,能帮助众生解脱,他们很多是无知的,是贪嗔痴的。再五浊恶世、再是轮回、再是三恶道、再凶残罪恶的众生,我们要有一个根本的认知:除了每个都有佛性,还有他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因为不知道,所以我们要有光明、要有智慧去点燃他的生命之灯,让他知道。
为什么每天晚上再累还要这样啰嗦跟大家聊呢?就是因为这样,不聊怎么知道,我们修行的必要性是什么。否则的话,有人会想:我住这么久了,在这干嘛,天天无聊,出去混混吧。外面是红尘万丈,去干嘛?没什么好旅游的,走哪儿都一样,烦恼都是一样的。
所以在这里要珍惜,好好充电,戒定慧功德慢慢起来了,修行也有把握了,身口意都不会偏离了,你就是火焰,在这个轮回的暗宅,就是救援者,逆行者。多么透明的智慧,多么超越的大道,一定要去体解。
真如熏生死,生死熏真如,可以相互熏的。对法的这种好乐是很重要的。
——三参法师
- End -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扫描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