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个字,是打坐的要诀

2025-03-30 06:03:00 发布: 人气:55
图片
图片



图片




像刚才我们打坐,关于这个“寂”,佛经里也好,祖师也好,都有开示,说:“寂而常照。”我们大殿上有块匾,是师父悟公上人亲笔写的,叫“寂照圆融”。寂是能“照”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打坐的时候,要沉淀了再沉淀,照了又照。你寂得越深,照的能力就越强大。照的能力越强大,越能破这个五蕴。色受想行识,我们这个五蕴山就是魔,叫“五蕴魔”。

 

我们怎么样从自己的五蕴山里跳出来?就是要用寂照的功夫来自我解脱。照到“色”空,就是“色魔”解脱了;照到“想蕴”空,就是“想魔”解脱了。我们就在魔掌里,佛怎么救我们?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方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图片

▲悟公上人墨宝


度一切苦厄,也就是灭一切苦厄。那为什么要用这个“度”呢?也就是说,虽然我们还在生死苦海里,但是你能度了,你漂在水面上了,不再被它淹没了。修行的人还有没有生老病死?有,但不被它淹没,你照着它,你是有主人的人。

 

一个没有修行功夫的人,生来就生、病来就病、苦来就苦、痛来就痛。有修行功夫的人呢?病,我照着它。这个病偷偷摸摸进来,笑笑,偷视着,但你照着它,不要管它,它又偷偷摸摸走了。


所以,念头也好,境界也好,从本质上来说,只要你有寂照的功夫,它“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所以佛陀有一个名号叫“如来”,这代表佛陀的一个功德,佛陀看待事物是看本质的,万事万物来无所来,去无所去。

 

图片


量子科学家说“波粒二象性”,粒子是从哪里来的?从波来。波在哪?波是依业缘而住的,它实无所从来,实无所从去。粒又变成波了,到哪去了,它有来去吗?没有,只不过是现象。这个现象是受观测者的分别识影响的。

 

哪一个是真实的?没有一个真实的。波、粒二象不是真实的,观测者的分别识也不是真实的。从本质上说,都是来无所来,去无所去。

 

所以,我们要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一切万法的生灭,“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你呢,如如不动,这就叫修行。佛教会我们这个,就教会我们怎么渡过生死苦海了。


图片


为什么要有三宝住世?为什么要有寺院,要有出家人?出家人是转烦恼为菩提,化愚昧为智慧,带众生出生死的,这是出家人的所为。三宝所建立的高智慧、高道德,就可以化消天地之灾戾,为天地输送正能量,就像我们几千年历史所证明的,长治久安、太平盛世一定是高文明的产物。

 

人类一定要有高智慧、高道德标准,要有不生不灭的金刚菩提宝道,这条道就是解脱道。佛法保持着这条大道,让众生可以出离轮回的苦海,能有极乐世界可以回归,这就是佛法住世的价值。

 






经典记述(向上滑动阅览)


寂而常照


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摩诃止观》


夫能所之见,則心境宛然,圣人知见,如何甄別?


答。双照有空,不住内外,似谷答声而绝虑,如镜鉴像而无心,妙湛圆明,寂而常照,故云常在正念,亦名正知。非是有念有知,亦非无念无知。有无皆想,俱非正知。但无念而照,名曰正知。若唯无念。寂而失照;若但照体,照而失寂,并称不正,正在双行。——《宗镜录卷第六十五》


(解)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


(讲)实相之体,不落二边,寂是空义,照是有义,非寂非照,即非空非有,不落空有二边也。又,寂是不变义,照是随缘义,而复寂而恒照,即不变常随缘,照而常寂,即随缘常不变也。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蕅益大师解、圆瑛大师讲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如理如法修持止观,可成大道(圆满)
· 修持止观的三种境界
· 止观中对治疾病的诸种方法
· 疾病出现的相状和因缘
· 祛除魔事的两种方法
· 善加识别三种鬼神魔
· 辨别邪伪禅发相
· 五种不同的内善根发相
· 面对种种因缘境界时,如何修止观?(下)
· 面对种种因缘境界时,如何修止观?(中)
· 面对种种因缘境界时,如何修止观?(中)
· 面对种种因缘境界时,如何修止观?(上)
· 于禅坐中修止观的方法
· 最好的禅七受用
· 静坐时,对治初心粗乱的方法
· 修止观的五种方便法门
· 初入定时,调心有三义
· 进了禅堂,先要能扫除妄想
· 虚云老和尚:《参禅法要》(七)
· 禅修时如何调“身”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