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Qing Ming
2023年4月5日,清明节
仲景交合景,又是清明时。
清明,既是时令节气,
又是我国传统的春祭节日。
RAIN IN SPRING
《淮南子·天文训》云: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
则清明风至。”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
《岁时百问》中说: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农谚,可见清明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清明也是一个节日。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因地域原因各地习俗有细微差异,但追思先人却是国人共同的基本礼俗主题,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也写出了清明时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最早做为一种节气的名称,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起源,民间普遍认为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的忠义之举被后世广为传颂。
传说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各国期间,经常食不果腹,介子推就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吃,重耳复位以后对于跟随自己的有功之人大肆封赏。但介子推淡泊名利,不愿意接受封赏,带着老母亲躲进了深山。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一词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后来晋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将介子推被焚之日定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带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马英九祭祖
清明祭扫,对慎终追远的中国人来说,是这个时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
过去,子孙也叫“香火”。因为有子孙就意味着身后会有人来祭祀。祭祀时总会点香,摆放丰富精美的供品,古时甚至有歌有乐,仪式非常隆重。实际上,由祭祀带出的一系列外在行为与内在情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而言非常重要,甚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活着的人的生活质量。所谓“阴超阳泰”,祖先得以超度,离苦得乐,子孙才会身体健康,事业发达。
随业受报,重者先迁。如果我们能知道今天的行为,明天会得到怎样的果报,那么就不会在人生的田地里再去种下荆棘与苦果的因。我们会慎重地进行选择,会自觉地戒恶修善。
所以今天的“生”,是左右自己未来生命行走方向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我们自己,我们的祖先也在期待,希望能通过我们这一脉“香火”获得福德利益。
我们在人间是否身口意清净?是否对社会有所作为?是否对他人有所帮助?如果有,这就是光宗耀祖;如果有,你祭祀时点上的那一支香,才是真正的福德香。
不学佛时,我们就像时光中的尘埃,像时光监牢里的困兽;学佛了,时光就是幻觉,你能很镇定地跨越它所设置的栅栏,顺利跳出时间之外。不学佛时,清明节还是很容易引发伤感。尤其家中有亲人新逝,想想去年此时还在一起吃饭,今年就在用一碗冷饭祭奠他。音容宛在而无处可寻,“行人欲断魂”,确实是令人悲痛的。
学佛了,对于这份情感的伤痛才能进行有效地自我安抚。佛法的真理不只是嘴上念一念,念是强化训练,让你能铭刻到心灵深处,最重要的,是能身体力行地实践佛法。
实践之后才能生成智慧,最终融合成为你生命内在的境界。有了这一智慧境界,你才知道,生老病死只是表面现象,每一个生命的本质都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所谓的“亲人离世”,其实并没有真的死,消逝的只是他的肉体,他的神识没有死。至于他的神识在哪儿?你学佛了,就能帮助到他;你学佛了,对他而言就是最需要的香火。
Rain in spring
Rain in spring
清明节除了祭扫的传统,还有丰富的风俗体育活动。相传是因为寒食节要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坟祭奠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大自然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花绽柳青,正是外出郊游赏美景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风筝又称“纸鸢”,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代的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此外,还有拔河、植树、插柳、吃青团等民俗活动,令人们充分与自然接触,享受一年中春和景明的好时光。
对国人来说,清明节,
有着非同寻常的特殊意义,
人们祭奠过去,也催护新生,
即凝重深沉,又透着盎然生机,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
让我们追终思远,
为生者祈福,为逝者超度,
愿我们成为家族真正的香火。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