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正修行第六
1. 于坐中修
2.历缘对境修
白话文:
修行止观,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静坐时修;另一个是面对种种因缘境界时修。
白话文:
先说在静坐时修止观。实际上禅定的境界在行住坐卧之中都可以体证,但是对于学道者来说,静坐最为殊胜,所以先就静坐来讲述止观的修法。
这又有五种具体的方法。(即: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三、随便宜(biàn yí)修止观,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五、为均定慧修止观。)
白话文:
第一个层面,就是对治初心的粗大散乱来修止观。
所谓修行人在最初学习坐禅的时候,常常心念粗大散乱,就应该通过修止来对治,但若修止还不能对治的话,就通过修观来对治。
所以,第一个层面,就是对治初心的粗大散乱来修止观。
白话文:
这里讲一下修止观有两层含义。
首先是修止,有三种:
第一种是系缘守境止。就是将心念系在一个对境上,比如说鼻端、肚脐间,并保持专注,心不散乱,如经中所说的那样:心系一处不放逸,如同将心猿用枷锁给制服住。
第二种是制心止。就是只要妄念一起,就马上将它制伏住,来保持心念不驰散。如经中所言: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以心为其主导,所以佛陀的弟子们,应当善加制心。而前面两种都是事相上的修行,不须刻意作正理的抉择。
第三种则是体真止。也就是以正见观察,随心所念的一切诸法,都是从因缘所生,没有常自在的实体性。如此观察以后,则心不执取。由此便能妄念歇息,这即是通过体察真谛来修止。如经中所说:观察一切诸法,皆是因缘所生,空寂无实性,止息妄心而通达一切法的实相,便可称作是修行人。
白话文:
行者在刚开始坐禅的时候,随心所念的一切法,都如瀑布般念念不停止,虽然用了体真止的修法,但还是妄念不息,这时候怎么办呢?应当返观所起的心,过去心已消灭,现在心不停住,未来心还没到来,从时间上穷极推寻心的实体,了不可得。正因为一切不可得,所以便没有真实性的心,若心都没有实体性,那么便能明晓,一切法都没有实体性。
行者虽然观察心念不停住,皆是无有实性,但并非没有刹那刹那任运生起的如幻觉知之念。
再者,观察心念,因为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对之时,如幻的六识便生起,而根与尘并没有实际的对触,所以并没有实性的六识生起。
这样来观察心识的生起与消灭,便可以知道,所谓的生与灭,只是如幻的名称上,暂时显现的现象而已。
如此进修,则对生灭的执著心放下了,寂静无生灭的朗然智慧心开发出来,求一切实有之法皆不可得,这就是所谓不生不灭的空寂之理,如此狂心便可自歇。
正如《大乘起信论》所说:“如果心念驰散,就当即收摄住,安住在正念之中。所谓正念,当知一切唯心所作,并不存在离此心而有的一切外境,再观察此心自身也没有实性,便可知念念皆不可得。而初心修止的人,并不一定可以当下就能止息妄心,如果勉强压抑自己的心让它憋住,往往会适得其反,令心发狂。修止好比学射箭,稳健地加以练习,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便能发发命中。”
白话文:
再者是修观,有两种:
一种是对治观,比如说修不净观对治贪欲,修慈心观对治瞋恚,修界分别观对治对自我的执著,修数息观对治心里寻思妄念多等等,这里不详加诠解了。
另一种是正观,就是观一切法无相,皆是因缘和合所生,而因缘皆无自体性,这即是实相。要先明了所观察的境界一切皆空,那么用于观察的心自然不起。
前前后后所讲的内容,大多都谈这个性空、无相之理,请你自己好好阅读上下文详细进行参究。
正如偈颂中说:“一切法都生灭不停,虚幻不坚牢,常在于心念之中;而那些已经了悟并亲证了性空的人,就会对一切都不再生起妄想杂念。”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