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止观》〡静坐时,对治初心粗乱的方法

2023-03-30 00:00:00 发布: 人气:8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六篇 正修行第六

1. 于坐中修

2.历缘对境修




修止观者,有二种:一者、于坐中修;二者、历缘对境修。



白话文:


修行止观,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静坐时修;另一个是面对种种因缘境界时修。




一、于坐中修止观者。于四威仪中,亦乃皆得,然学道者坐为胜故,先约坐以明止观。略出五意不同。



白话文:


先说在静坐时修止观。实际上禅定的境界在行住坐卧之中都可以体证,但是对于学道者来说,静坐最为殊胜,所以先就静坐来讲述止观的修法。


这又有五种具体的方法。(即: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三、随便宜(biàn yí)修止观,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五、为均定慧修止观。)



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所谓:行者初坐禅时,心粗乱故,应当修止以除破之。止若不破,即应修观。故云对破初心粗乱修止观。



白话文:


第一个层面,就是对治初心的粗大散乱来修止观。


所谓修行人在最初学习坐禅的时候,常常心念粗大散乱,就应该通过修止来对治,但若修止还不能对治的话,就通过修观来对治。


所以,第一个层面,就是对治初心的粗大散乱来修止观。



今明修止观有二意。


一者、修止,自有三种:


一者、系缘守境止,所谓系心鼻端脐间等处,令心不散。故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锁。”


二者、制心止,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此二种皆是事相,不须分别。


三者、体真止,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如经中说云:“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白话文:


这里讲一下修止观有两层含义。


首先是修止,有三种:


第一种是系缘守境止。就是将心念系在一个对境上,比如说鼻端、肚脐间,并保持专注,心不散乱,如经中所说的那样:心系一处不放逸,如同将心猿用枷锁给制服住。


第二种是制心止。就是只要妄念一起,就马上将它制伏住,来保持心念不驰散。如经中所言: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以心为其主导,所以佛陀的弟子们,应当善加制心。而前面两种都是事相上的修行,不须刻意作正理的抉择。


第三种则是体真止。也就是以正见观察,随心所念的一切诸法,都是从因缘所生,没有常自在的实体性。如此观察以后,则心不执取。由此便能妄念歇息,这即是通过体察真谛来修止。如经中所说:观察一切诸法,皆是因缘所生,空寂无实性,止息妄心而通达一切法的实相,便可称作是修行人。



行者于初坐禅时,随心所念一切诸法,念念不住,虽用如上体真止,而妄念不息,当反观所起之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则无有心。若无有心,则一切法皆无。


行者虽观心不住,皆无所有,而非无刹那任运觉知念起。


又,观此心念,以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对,故有识生;根尘未对,识本无生。观生如是,观灭亦然,生灭名字,但是假立。生灭心灭,寂灭现前,了无所得,是所谓涅槃空寂之理;其心自止。


《起信论》云:“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谓初心修学,未便得住;抑之令住,往往发狂。如学射法,久习方中矣”。



白话文:


行者在刚开始坐禅的时候,随心所念的一切法,都如瀑布般念念不停止,虽然用了体真止的修法,但还是妄念不息,这时候怎么办呢?应当返观所起的心,过去心已消灭,现在心不停住,未来心还没到来,从时间上穷极推寻心的实体,了不可得。正因为一切不可得,所以便没有真实性的心,若心都没有实体性,那么便能明晓,一切法都没有实体性。


行者虽然观察心念不停住,皆是无有实性,但并非没有刹那刹那任运生起的如幻觉知之念。


再者,观察心念,因为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对之时,如幻的六识便生起,而根与尘并没有实际的对触,所以并没有实性的六识生起。


这样来观察心识的生起与消灭,便可以知道,所谓的生与灭,只是如幻的名称上,暂时显现的现象而已。


如此进修,则对生灭的执著心放下了,寂静无生灭的朗然智慧心开发出来,求一切实有之法皆不可得,这就是所谓不生不灭的空寂之理,如此狂心便可自歇。


正如《大乘起信论》所说:“如果心念驰散,就当即收摄住,安住在正念之中。所谓正念,当知一切唯心所作,并不存在离此心而有的一切外境,再观察此心自身也没有实性,便可知念念皆不可得。而初心修止的人,并不一定可以当下就能止息妄心,如果勉强压抑自己的心让它憋住,往往会适得其反,令心发狂。修止好比学射箭,稳健地加以练习,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便能发发命中。”



二者、修观,有二种:


一者、对治观:如不净观对治贪欲,慈心观对治瞋恚,界分别观对治着我,数息观对治多寻思等,此不分别也。


二者、正观:观诸法无相,并是因缘所生;因缘无性,即是实相。先了所观之境一切皆空,能观之心自然不起。前后之文,多谈此理,请自详之。如经偈中说:“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白话文:


再者是修观,有两种:


一种是对治观,比如说修不净观对治贪欲,修慈心观对治瞋恚,修界分别观对治对自我的执著,修数息观对治心里寻思妄念多等等,这里不详加诠解了。


另一种是正观,就是观一切法无相,皆是因缘和合所生,而因缘皆无自体性,这即是实相。要先明了所观察的境界一切皆空,那么用于观察的心自然不起。


前前后后所讲的内容,大多都谈这个性空、无相之理,请你自己好好阅读上下文详细进行参究。


正如偈颂中说:“一切法都生灭不停,虚幻不坚牢,常在于心念之中;而那些已经了悟并亲证了性空的人,就会对一切都不再生起妄想杂念。




图片
图片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向前跑,不要回头

那一夜,他降伏魔众,为众生找到了解脱之道

佛陀用此警策我们,我们也要以此得到警策

让声声佛号,为自己充电

【清凉福城】此八法,为入座修法者之基础

北大哲学教授:我前世是一个禅宗和尚

用虔诚的心,见内在的文殊菩萨

谁给我们世界的光明?

“大乘常住三宝”的广大



图片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为半偈舍身(二)
· 修行的默契
· 清明到了,老祖先觉得最自豪最有用的是什么
· 佛法有时候就是在这样不经意间温暖着你
· 只要佛的法眼在,无尽的众生都会得度——日诵净行品98愿
· 佛陀出家纪念日〡从这部热剧中,感受佛陀无尽的加持
· 恭迎佛陀出家纪念日,一起通过这部经典了解祂的传奇经历
·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出家,生命就此不一样了
· 对佛法最大的护持就是你受用了佛法
· 为半偈舍身(一)
· 这条回家之路,需要仰仗文殊菩萨的智慧来加持
· 真实因果:子孙婚姻不顺?也许和祖上有关系
· 持戒就是堵漏!把漏洞堵住了,才不会再掉进轮回的苦海
· 佛子心语 | 觉知着一切,感受生命如此地美好
· 观世音菩萨对我们的呵护无处不在
· 为什么皈依三宝,不堕三恶道?
· “凡夫的痛苦”与十二因缘
· 默默地为你种下了善根
· 诸多精进行迹(六)
· 观音菩萨:头顶有自己的师父,手里有对众生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