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注入了佛法的思念,才是真正的“香火”

2025-04-03 09:00:00 发布: 人气:6
图片


图片




1

“气清景明”

图片


清明,作为节气名称,是“气清景明”之意。 如《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因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 “清明”原为 二十四节气 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第五个节气。


此时正是人间四月天,春和景明,万物勃发,既是春耕春种的重要节点,也是踏青游春的最佳时节。


作为节日,清明起源于春秋时期为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寒食节,后来与中国人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融合,成为祭祀先祖、追忆前人的日子。


无论是节气还是节日,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我们的心都会不由自主地沉淀下来,在节气中感受天地运行的规律,在节日中体会它深沉的文化内涵,然后促使我们站在暮春时节,去思考关于生命的主题。



图片





“年年陌上生春草,岁岁清明思故人。”每个人在过清明的时候,都会有自己思念的对象。我们小时候,一到清明,学校会组织去烈士陵园扫墓,家里也会去给祖先上坟,为坟头添上新土,再插一支发芽的柳枝,代表这户人家是有子孙的。


但是,当我们扮演“香火”的角色,站到祖先墓前时,我们又是以何为祭呢?是多烧些纸钱吗?是供上大鱼大肉吗?其实这些恰恰是我们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投射,而不是祖先的期待。因为祖先如果还轮回在恶道中,他更渴望得到的是解脱,是离苦得乐。




2

祭祀*修行

图片



图片




祭祀是人类文明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它是需要通达天地人的大道的,是非常神圣的。会祭祀了,说明你内在会修行了;会修行了,人就能自利;能自利,就能利他。所以清明之祭,关键在于我们活着的人。


中国文化讲求是“人天相应、人天合一”,这一点儒释道三家都是承认的。而借助这一个人身,让生命完成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从生死到不生不灭的升华,佛教始终保持着这种文化的传承。正是有了佛教的思想,有佛陀圆满的智慧存在于这个地球上,才让这个世界的过往人事变得有了皈依。


对于祖先而言,子孙在世间升职、加薪、发财,这种荣耀是没有多少用处的。他最希望看到的,是子孙能够听闻佛法,思维大道,戒恶修善,追求真理。因为一个具有佛教信仰的人,他首先迫切会做的事,就是要将家里的老祖先从恶道里拯救出来。

图片

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他会以三宝为殊胜的对境,为亡故的亲人诵经、念佛、广作佛事,然后依靠三宝的加持,以回向的力量,令亲人获得解脱。


这就是子孙与祖先之间的双向关系:祖先如果还在轮回中,子孙就是他们的希望,他需要做的除了祭奠,还有超拔;祖先如果是解脱的状态,那子孙就是直接的受益者。所以,当子孙能以佛法的智慧光宗耀祖时,他也就能享受到祖先的福德荫庇。


清明之祭。只有佛法才可以慰藉我们,只有佛法才可以安抚忠魂。子孙只有懂得佛法,才能更好地祭奠祖先,只有注入了佛法的思念,才是真正的“香火”。



图片




“清明复清明”,心清而神明,政清而治明,这是介子推对晋文公的希望。而我们作为佛弟子,更应该将“清明”作为生命的方向:“清”为清净,“明”为明照。清净是佛性的本然状态,明照是佛性的本然功用。


有觉有照,我们就能清除烦恼的杂草,让生命活得清清明明,随时能照见五蕴皆空。这样,当我们今天在超度亲人时,就不用担心明天有没有人来超度自己了。因为我们已经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皈依处。


皈依什么?从现象皈依到本质,从生灭皈依到永恒,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进而抵达常乐我净。“看到光,成为光”,从这世间种种的规律、二元的分别,归入到无分别的大智的世界。


愿我们通过清明之祭,能以生命为镜,以祖先为镜,以对生死的敬畏为镜,让自己活得踏实而真实,最终契入法界,有情无情同圆种智。



图片






图片



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图片

扫码关注 宁波慧日禅寺


图片



您的每一次转发,都将点亮一盏心灯!


相关文章
· 出家人怎么看待亲人离世
· “龙的传人”具有的特质
· 关于“禅茶”的那些事儿
· 我们除了是时间的过客,也可以成为时间的收获者
· 【清明特辑】超度祖先,为什么这么重要?
· 清明,深度解读“香火”的意义
· 清明节的含义
· 要时刻提醒自己,修行之路不退转
· 【清明特辑】这是你的祖先最想看到的
· 做“死鬼”,还是做“活佛”?
· 生命并没有偏和远,重要的是找到生命的自信
· 处处转为道用,也就“契此”了
· 【清明特辑】过清明,这个能力不能少
· 修行就是:你得去经历
· 领悟自己的本来面目|朝花夕拾
· 管住自己的念头|Control Your Thoughts
· 不要小看这个色壳子,它是修行很重要的一个工具
· 人的底色
· 带着这种觉知好好忏悔
· 你可以不知道,但不能不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