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度祖先,真心最关键

2025-04-04 09:25:00 发布: 人气:26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每一个清明节的来临

总是值得思念、追忆和感怀的日子。

人有生老病死,

在死亡面前总是那么无能为力。

清明祭奠已故亲人,

以示哀思,

面对逝者,

更让我们懂得了珍惜生命。


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我们与祖先之间最好的方式,

就是建立一种良性的循环:

我们学佛,回向祖先,

超度祖先,令他们离苦得乐。



图片




亲得离尘垢,

子道方成就

图片



记得我刚出家的时候,师父就说:“一定要对父母孝顺,要劝他们学佛,还要超度祖先。”顿了顿,师父又说了一句:“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啊。”


将家里的老祖先从恶道里救出来,作为子孙,尽孝道才算是尽到点子上了。我们的生命格局有多大,不是看世俗的地位功名有多大,而是看能否去认知和践行真理之道,并用从中得到的功德资粮,利益亲人和祖先。



图片
图片


否则,如果DNA里还有亲人在受苦,这会变成我们生命中一个黑色的点,从这个原理上来说,也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一个人如果心里还有地狱,是不可能成佛的。我们的历代祖先和有缘众生如果还在地狱里,从全息上来讲,就等于我们有一个基因在地狱里。想要把这个基因净化,就必须把这些有缘众生从地狱里救出来。




为什么生活中

那么多烦恼、痛苦

图片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烦恼,那么多痛苦,那么多有形无形的障碍?因为我们的老祖先还在痛苦之处。血脉因缘就像一根绳子牵系着彼此,他们在恶道,我们怎么可能进入好的境界?


那反过来,如果我们现在生活美满,人际顺畅,事业兴旺,除了说明自己做人做得好,同时这也是祖德荫庇。如果祖先身在恶道,苦不堪言,纵使想帮子孙也是有心无力啊。



图片
图片


所以,我们与祖先之间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一种良性的循环:我们学佛,回向祖先,超度祖先,令他们离苦得乐。


想一想,如果现在你有一个亲人在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在一起,跟观音菩萨在一起,随时光照着你的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


亲人若以瑞相往生净土,不但能消除我们内心的悲痛,更重要的,他们还能成为我们生命最大的关照,我们会成为受益者。



图片





超度祖先

真心最关键

图片



超度亲人和祖先的方法,我们之前已经介绍了很多,诸如可以念诵《地藏经》等大乘经典,再作一些佛法方面的开示,让他们懂得生命的真相和佛法的意义;也可以到寺院为他们写超度牌位,供佛斋僧;还可以参加专门的超荐法会,跟法师配合,以佛法的光明,以诸佛菩萨的慈悲,来呼唤亲人,拥抱亲人,提携亲人。


方法虽多,关键还是我们做的人,一定要用心,要投注感情。你的感情越真挚,用心越深沉,对祖先的触动就越大。他会感到欣慰,感到安心,会积极地接受佛法的指引,趋向光明与解脱。




图片
图片


我们参加超度法会时,那被超度的我们的老祖先,包括三恶道的如母众生,他们过去是不是也曾生而为人?


那么,就有一个生命课题需要我们来思惟:今天是我们来超度他们,明天又会是谁来超度我们?是一味指望将来有人来超度,还是从今天开始就听佛教导,追求觉悟,一步步有计划地走向生命的解脱?这其实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图片
图片



愿意学佛、愿意觉悟、愿意改变、愿意戒恶修善、临终之际不惧死亡,顺利往生,这样的修行者,对自身而言,是创造了一次成功的生命,对整个家庭而言,也是最大的拯救者。


而且,不仅他自己的小家庭得益,以他为基准,上下推溯,左右辐射,他在社会上的关系网有多大,就有多少众生可以因他而得救。


所以,我们现在生而为人,还有闲暇,还能思维,还有机会修道,就要倍加珍惜。



图片





图片


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图片

扫码关注 宁波慧日禅寺



图片


您的每一次转发,都将点亮一盏心灯!


相关文章
· 慎终追远 心清孝明
· 作为子孙,能给予祖先什么
· 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站在老祖先的角度换位思考 | 【内附催泪视频 】
· 清明节 || 有了佛法,这个清明就变得清澈明朗
· 今日清明 | 以清明为舟楫,渡生命之江河
· 清明节 | 这一天,将修行功德精准地追送给祖先
· 清明,不惟时节流转,更承载着无尽的守望与怀念
· 只有注入了佛法的思念,才是真正的“香火”
· 出家人怎么看待亲人离世
· “龙的传人”具有的特质
· 关于“禅茶”的那些事儿
· 我们除了是时间的过客,也可以成为时间的收获者
· 【清明特辑】超度祖先,为什么这么重要?
· 清明,深度解读“香火”的意义
· 清明节的含义
· 要时刻提醒自己,修行之路不退转
· 【清明特辑】这是你的祖先最想看到的
· 做“死鬼”,还是做“活佛”?
· 生命并没有偏和远,重要的是找到生命的自信
· 处处转为道用,也就“契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