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
逢
。
农历二月初九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圣诞纪念日
六祖大师真身像
惠能大师(638年-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与孔子、老子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欧洲则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列。
惠能大师从出身、求法、避难、弘法、传法到圆寂,其生平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觉悟实践,其人生也可视作佛教中国化最真实生动的写照,也是一场演绎人性与佛性的智慧之旅。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以砍柴为生的一介樵夫, 最终成为佛教历史上的一代祖师,开创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把原本外来的佛教进行了彻底的中国化、平民化的改革。
动画片:六祖慧能禅师传奇的一生
《六祖坛经》
惠能大师为佛教禅宗三十三祖,中国禅宗第六祖。在惠能大师之前,禅宗一直是单传。自大师以后,禅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传开来,并形成了“一花五叶”(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的繁荣局面。
大师的弟子法海等禅师,以大师讲经为核心,依据其言行开示汇集而成《六祖坛经》,流传于世。在佛教中,只有佛陀的言说才称为“经”,但《六祖坛经》是唯一的例外,可见这部经典在佛教中的地位。
在家人的修行指南: 《无相颂》
在《六祖坛经》中,六祖为在家修行人说了一首《无相颂》。这首偈子,虽然只有十八句,但却是成佛的宝典、是在家人的修行指南。
无 相 颂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修行人,与其天天念着戒律清规,却依然心绪难平,不如先让自己心平气和,这比光念戒律清规强得多。
修行人,与其天天强调要修禅,却心仍有邪念,不如先保证自己行为端正,这比嘴上说修禅、行动却相反强太多。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修行人,如果想施恩,首先要做到孝养父母。“义”,仁义道德,“怜”是敬爱的意思,非可怜之意。修行人要讲仁义道德,以音容笑貌,令左邻右舍、上下之间都能和睦相处。
学佛人首先要学会报父母恩。佛陀成佛以后,也是首先想到要报父母恩。摩耶夫人往生后生在忉利天,没有机会听闻佛法,佛就用三个月的时间到忉利天为母说法。
为了报答父亲的恩德,佛陀也回王宫为父亲说法。后来,净饭王去世,佛陀还以佛之尊严,在父亲出殡之际,扶着棺材上山。佛陀这样亲身示现,告诉我们要念父母之恩。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修行人,让一步海阔天空,和身边的人都能和睦共处。恶言止于智者,忍一忍,恶言自会渐渐远离。
“忍”并非懦弱,而是有力量的表现。“众恶无喧”,就是说,你能够忍,一些对你不利的事情自自然然就会熄灭。若一个人不能忍,走到哪里都会是恶声流布。能够忍耐,别人即使对我们有点意见,也能谅解。
忍和让都是营造良好的关系不可缺少的因素。六祖他老人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把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灵丹妙药给我们开出来了。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钻木取火,需要时间和耐心。
修行也是一样,任何一蹴而就的捷径,都是不可取的,修行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持到底的劲头,不管做什么,都应该精进不舍地去做,只有耐得住性子去修行,污泥里面也能长出美丽的红莲。莲花是从最脏的地方长出来的,如果不脏的话,这个莲花也肯定长不好,可见恶因缘是能够成就善法的。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良药苦口,却最有效。逆耳话语,才是忠言。我们要能听信逆耳的劝告。很多时候,我们有缺点,自己不能够察觉,同参道友劝告你的时候,说到点子上去了,我们却火冒三丈。凡夫心里有热病,一定要吃凉性苦口的药,这样才能把我们心中的无明火熄灭下去。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修行人,若能改过,智慧自来。如若护短,修行无果。能改过就能生智慧。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本身也是一种智慧。当朋友、善知识指出我们的短处时,如果我们不能虚心接受,还要遮护,这表明我们的心里即有“我执”、“我所”。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大乘菩萨有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饶益有情、普度一切众生即菩萨发心。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要随学菩萨,慈悲喜舍,常行饶益。
布施仅仅是修福,施钱仅仅是修福报的一种方法。而成就佛道,并非只由施舍钱财一种因,菩萨修六度万行,方能成正觉,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三参法师开示
我自己初发心学佛的时候,首先读的便是《六祖坛经》,每当读到一句明白了,就汗毛直竖心里充满法喜,然后就沉浸在这种法喜当中。读不懂的地方也是如此,前面一句不懂,就不想再往下读第二句,所以这本《六祖坛经》看来看去看不完。
贞观之治后,中国在物质精神文化上都极其强盛,文才辈出,而在如此繁华的时代,惠能大师作为一个不识字的人却用他朴素的语言讲出了佛法的真谛,甚至辑录成广弘的《法宝坛经》,并终成一代宗师,实在稀有难得!
《戒本疏》有云:
“初众相中,有四种三宝。”
从事相上说,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从理体上说,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而在《六祖坛经》中则提出了自性三宝。 住持三宝又称为事相三宝,自性三宝又称为理体三宝。住持三宝有佛像、经典、代代相传的僧宝,我们依止住持三宝,就是为了证得理体三宝、自性三宝。自心清净即是佛,净念相继即为法,六根清净乃为僧,以此自性三宝忆念阿弥陀佛果地无量威德。
当今信息纷杂、五欲横流,我们的六根被六种尘境所纷扰,虽然没有像六祖大师那样打过柴,但是我们却生活在迷茫的草莽丛林中,需要他老人家的智慧来为我们拨草瞻风,并找到本来的风光、自家的佛性。
值此祖师圣诞纪念日
至诚顶礼六祖大师
勿忘祖师佛法关怀
成就般若智慧!
月明天心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关注美味分享
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