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
大师
。
农历正月二十一
为天台宗三十一祖、净土宗九祖
蕅益大师圆寂纪念日
蕅益大师(公元1599—1655年),名智旭,字蕅益,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俗姓钟,江苏吴县人。大师生于明末清初之际,与莲池大师、憨山大师、紫柏大师一道,被赞誉为明代“四大高僧”。由于晚居灵峰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既是禅宗开悟的大德,同时又通达天台,而且也是净土宗祖师。他一生解行并进,严持净戒,博览诸宗,著作等身,对中国佛教影响甚深。
大
师
生
平
辞亲出家
蕅益大师的父亲岐仲,婚后一直无子,修斋持念大悲咒十年以祈子,母亲金氏梦观音菩萨抱儿授之而生大师。
大师从出生就耳濡目染受父亲影响,七岁即吃长斋(吃长斋属于很严格地纯吃素)。
十二岁上学,读儒书,以传千古圣学为己任,誓灭佛老二教,开荤酒,作《辟佛论》数十篇。
十七岁时阅读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序》与《竹窗随笔》,幡然认识到以前的错谬,将所著的《辟佛论》付之一炬。
二十岁,注解《论语》,到“天下归仁”一句时,不能下笔,废寝忘食三昼夜,大悟孔颜心法。其年冬,父亲亡故,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出世心,每日持诵佛名。
参学悟道
二十三岁时,听一法师开显《楞严经》,听到法师解释“世界本空,空生大觉”,心生疑团:“为何有这样的大觉,竟如此推崇空界?”闷绝无措,自感昏沉散乱颇重,功夫不能相续,遂于佛像前发四十八愿,决意出家,体究大事。
二十四岁时,梦中礼拜憨山大师,恳请上乘之法。时憨山大师在曹溪,路太远而不能往从,乃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法师出家,命名智旭。
同年,入径山坐禅参究。
第二年夏天,用功到极处,身心世界,忽然消殒。因而了知这个身体,从无始劫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只是坚固妄想所现之影,刹那刹那,念念不住,并非从父母而生。这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无不通达。久之,则胸次空空,不复留一字注脚。
二十六岁时,受菩萨戒。而后遍阅律藏。
广学专弘
二十八岁时,母亲病笃,痛切肺肝,丧葬尽礼,誓住深山,掩关修道。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功夫,求生西方净土。尔后,多次结坛闭关念佛(或持往生咒),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当时,净土宗并不被重视,而大师悲心愿切,独倡“持名念佛”法门。大师身体力行,广学专弘,扭转当时轻视净土之势,莲风一时大振。
真身不腐
五十七岁时,大师示疾,遗命身体火化,屑骨和粉,分施水陆禽鱼,以结往生西方之缘。跏趺而坐,面西念佛,举手而逝。
圆寂三年后,门人如法荼毗。启龛,见大师趺坐巍然,发长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后,牙齿俱不坏,与鸠摩罗什大师的舌相不坏,同一徵信。门徒们不忍遵从遗命,便奉灵骨,建塔于灵峰。
著
述
宏
富
蕅益大师生平著述十分丰富,多达四十余部。包括《弥陀要解》《净土十要》《灵峰宗论》《楞严经玄义》《唯识心要》等等,诸多著作流行于世。
印光大师称赞:“《净土十要》,乃蕅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净土诸书中,选其契理契机,至极无加者。” 又赞曰:“若论逗机最妙之书,当以《净土十要》为冠。而《弥陀要解》一书,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说此经以来之注,当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现广长舌相,重注此经,当亦不能超出其上。”
独 具 特 色 的 净 土 思 想
蕅益大师一生中以净土融摄诸教,并以《阿弥陀经》为净土的中心教典。他将参禅与念佛相融,将信愿持名作为众生脱离轮回之苦、求生净土最简易最稳妥的法门,并以天台教观解释念佛法门,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净土思想。
大师将持名念佛当成第一方便成佛妙法,而信愿行才能万修万去。念佛有观想、观像、实相、持名四种。蕅益大师从四种念佛方法中,拈出了持名念佛这种方法,予以大力倡导。
他认为,持名念佛一法,已含摄了观想、观像及实相这三种念佛。持名念佛有 “理持”“事持”两种,通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称名就是理持,不了解这一道理的称名就是事持。但无论是事持还是理持,都必须“信”字先行。
蕅 益 大 师 开 示 节 选
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发见识。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气力量,只作世间豪杰,断不能为出世圣贤;无真实刚骨,饶你要出生死,决被情欲牵,熟境迷,利名移夺,魔患埋没去;无真正见识,饶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师恶友引诱,轻安少得萦惑。或堕光影门头,或坐知见窠臼,乃至或以味禅为功德,或以空寂为家乡,极胜亦流入二乘权曲境界,无由直趋菩提。
—— 《灵峰宗论·示元白》
人能痛念生死事大,觑破一切世情,若顺若逆,总虚妄不实,过眼便是空花。独一念持戒礼忏,笃信三宝之心,生与同生,死与同死。
—— 《灵峰宗论·示非幻》
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
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
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灵峰宗论·示念佛法门》
印光大师
纵观祖师一生含辛茹苦,护持圣教,救世之慈心、宏愿、深忍、大行,令见闻者无不兴起。印光大师敬仰赞叹“蕅益大师久证法身,乘愿再来。其学问,见地,行持,道德,不但末法不多见。即隋唐佛法盛时,高人如林,若在此时,亦属出类拔萃之不思议大士。凡所著述,机理双契。”
幼即信佛,随母礼诵。
入塾宗宋遂放纵,读竹窗自讼。
力弘大乘,冀同出陷阱。
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
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
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
苦口切劝学道者,生西方可继大雄。
——印光大师
月明天心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关注美味分享
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