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1972年12月1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6月5日设立为“世界环境日”,并敦促“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系统的所有组织在每年的这一天举行各种全球性活动,重申其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关切,以加深人们的环境意识,实现会议所表明的决心。”
自1974年首次庆祝以来,世界环境日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平台,旨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激励人们采取行动应对一系列紧迫的环境问题。几十年来,已有数百万人参与其中,致力于改变公众的消费习惯,并推动国家和国际层面不断完善环境政策。
联合国秘书长致辞的视频。
全球生态系统告急,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过度开发和破坏地球的生态系统。每三秒钟,世界就会失去一个足球场那么大面积的森林,并且在上个世纪,我们摧毁了世界一半的湿地。
即使全球成功将升温幅度控制在1.5°C以内,我们也已经失去了多达50%的珊瑚礁,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90%。
生态系统的丧失导致全球不断失去碳汇,例如森林和泥炭地,而今正是人类最无法承受的时期。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连续增长三年,而地球面临潜在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几率不断增大。
冠状病毒的爆发也表明,生态系统丧失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人类对野生动物自然栖息地的不断压缩和侵占,最终为病原体(包括冠状病毒)的传播创造了理想的条件。
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约700万人早逝,生态系统退化影响到约32亿人的福祉,气候危机引发极端天气事件,造成达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2020年,气候冲击迫使3000万人背井离乡——大约是因战争和暴力冲突而流离失所的人口的三倍。到2050年,预计因环境危机和气候变化而流离失所的人数可能高达2亿。
我们每一个人的消费选择和生活方式都对地球产生着影响,气候变化不分国界,环境污染问题也是全球性的,当这些危机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只有每个人做出迅速且有效的调整和改变,才能保护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2
覆巢之下,没有完卵
曾经看过一则垃圾分类的宣传语:
“对于我们的地球来说,
最大的威胁,就是相信会有别人来拯救它。”
这好像一个千年的回声。
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在《宣验记》中讲过一则“鹦鹉救火”的故事(注:此是释迦佛往昔生中的真实事情):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
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它山起火,鹦鹉自知渺小,依然用羽毛洒水相救。
我们生活的时代,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食品安全危机频发,天灾人祸不断,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苍穹之下,也没有谁不是受害者,面对大自然的种种呼唤,我们就如同那只鹦鹉,虽知力薄,也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
3
三千年前的环保意识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对资源的开发是前所未有的,每个人制造的碳排放量都在逐年增加。由此造成的温室效应,正在以各种方式回馈给地球和人类,甚至成为一种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
现在有很多积极改变气候的方式,而且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联合国气候大会提倡人类改变生活方式,在节约能源方面就讲到了佛教徒最自豪的素食。吃素不单单是尊重生命、救护生命,还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拯救地球的方式,如果每个人都能努力减少碳排放,就可以减缓气候转暖,可以拯救地球。
佛教徒在这方面是领先者。佛教徒的生活方式,从技术层面到道德层面可以说是最符合于减排标准的,这种生活方式是科学的也是人道的,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利益人天”。
佛陀教诫弟子们要爱护大自然,甚至落实在花草树木、绿色植被和水源上。出家人为什么要安居?安居制度从佛陀时代一直延续至今,已经三千多年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忍心踏生草。因为春夏植被繁茂,多走动的话容易踏到这些植物,修行人不想妨碍绿色植被的生长。我们现在也强调要保护高原草甸,就是因为它是非常脆弱的一个生态链。
佛陀讲过溪水神不喜欢我们把整只手伸进溪水里,洗手的时候最好拿一个器皿舀出来到外面洗,用多少就取多少。这样你只占有那一小杯水的资源,如果手伸在溪水里,整条溪水都会被污染,你使用了整条溪水的资源,也损了自己的福报。
佛陀潜移默化地让我们形成了珍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印刻在我们心里。甚至头陀行最模范的一个修行者,从饮用到一天生活用水,限量为两斤半,竟然量化到这种程度。
传统文化由传统文化人来承担、解释、示范,传统文化人有传统文化的生活,这种生活在衣食住行、行住坐卧中,贯穿了爱护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教,祂又是人类最科学、最人性、最道德的一种教育和生活方式。有了智慧的平台、智慧的思维、智慧的生活模式,那就是地球文明中的最先进者。所以我们要充满自信,同时也像科学家所期望的那样,希望佛教文化的智慧可以造福人类。
我们自己充满了这种自信和自豪,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就是优秀的思想、优秀的行为准则的复兴。这种价值观成为普天下的价值观的时候,不仅能够改善气候,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净化心灵。
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讲到底要落实在每个人的身上,它最终要面对的,是克服每个人的贪嗔痴。贪嗔痴遏制住了,戒定慧开始修了,就没有那么强大的贪欲要去占有、消耗那些资源了,碳的排放从根本上就可以减少。 ——三参法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