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已过了,
但妈妈的爱,
始终超越时间的局限、空间的障碍,
在我们的身心绵延着……
这份情感,
不分物种,超越地域,没有止境,
即便她已经离开了,
也隔不断这份牵挂,
只是,轮回中,换了样貌,
我们不再能认出她。
01 五百世的妈妈
一次,佛陀与僧众正在路上行走,远处走来一位老妇人,她看见佛陀的庄严法相后,心头猛地一抖,怔怔地呆立在那里,之后不顾一切地趋向佛陀,口里哭喊着:“我的儿子、我的儿子啊……”,身旁的比丘们连忙伸手去阻止,这时佛陀却说:“不要阻拦她,她真是我的母亲。”
面对众人惊愕的目光,佛陀说:“在过去世,这位老人家曾做我的母亲五百次,今天她看到我时,忆起了往世的宿缘,她的确是我的母亲啊!”
02 佛陀礼敬白骨
又有一次,佛陀见到路边有一堆白骨,就向这堆白骨恭恭敬敬地礼拜。
弟子们很是疑惑,佛陀说:“这具白骨的主人,她在生前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而且不只一次地做过我的母亲。无量劫以来,她做我母亲时的白骨如果堆积起来,比世界上最高的山——须弥山还要高,我喝过的母亲的奶水如果盛起来,比四海水累积起来还要多。”
曾经,我们的大恩慈母就是这样辛苦地哺育过我们啊!
03 你的妈妈,你未必认得
有一位母亲在弥留之际,特别想念自己的女儿,女儿在急迫赶回看望母亲的路上,母亲终究还是没有捱到那个时刻,在对女儿的声声呼唤与无限渴念中离开了人世。
由于临终时强烈的贪执与思念,这位母亲死后转生为一个小虫,趴在了女儿的胳膊上亲近她,而当女儿发现小虫时,非常自然、冷漠又略带厌恶地“啪”地拍下去,它即刻没有任何反抗地死去了。
这个过程被一位尊者在定中观察到,尊者深深地叹息道:“这个女儿亲手杀死了极度想念她的母亲呀!”
04 轮回路远 只是换了样貌
释迦牟尼佛有位大弟子叫嘎德雅纳,是阿罗汉,有关他的生平记载于律藏中。
一次尊者看到一个女人怀抱着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鱼肉,并用石头击打一只正在啃食鱼骨的母狗。
尊者以神通观察发现,女人所吃的鱼,正是她死去父亲的转世,击打的母狗则是她母亲投生而来,而怀抱的婴儿恰恰是前世杀害她的仇人。所以尊者无限地感慨:“吃父亲肉打母亲,母亲啃食父亲骨,怀抱杀己之仇人,轮回之法太颠倒!”
05 生命的真相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无论今天的你我扮演的是何种角色,都不过是轮回路上的母子相遇。
仅一个有情,做过我母亲的次数都不可计量。如龙树菩萨《亲友书》云:“虽将大地作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我在这无穷无数的转生里,每一次都有一位母亲。其中任何一个有情来说,曾经做过我母亲的数量都没办法给出一个确定的数量,因为那不是有限的数字。
这是轮回的真相,虽然我们已经不再能认出她。
三参法师:怎样帮助那些爱我们的人
我们很难想象,那些再也见不到的,你想念的人,你多么想念他们,他们就同样地想念你。根据佛教的经验,我们已故的亲人从恶趣解脱出来,他们首先表达的不是自己有多苦,而是非常关切自己子孙的现状,首先他们会问“我的孩子现在怎么样?”
在相关论述里记载,人死了之后最大的悲哀,就是当你离开身体,看见你的家人扶着你的身体哭的时候,你会觉得“我在这里,那不是我”。但是无论你怎么嘶吼,他们听不到你的声音,看不到你的人,那是很痛苦的,马上自己就悲从中来晕厥过去。晕死醒来种种的情景又会悲伤,家里人对你的思念,都会加剧自己的悲伤,叠加在自己身心世界,一次一次因为悲伤而晕死过去。一个中阴身,也就是我们讲的“鬼”,离开人身之后的每一次的晕厥,都是因为悲伤。
作为一个世间的人,你只能成为一个旁观者,没有办法参与到父母的生活中去,哪怕再思念他们,也于事无补。但如果你是学佛的人,我们在佛法里获得了吉祥,这吉祥的力量就可以借助我们的心灵无量光、无量寿而超越时空,帮到他们。
虽然离开了,但是他们仍然存在于这个世界里。无论他在轮回中的哪一道,你修行的功德都可以精准地追溯到他。那除了这一生的爸爸妈妈,你想帮助生生世世的爸爸妈妈,也要借助佛法超越时空的这个特质,要通过自己身口意积累的功德,念大乘经典、发菩提心的功德,乃至有了智慧之后,去认知诸佛甚深的果地的功德。
你认知得越深,你的生命就越能够链接他人。如果你的口袋里只有十块钱,那你只有十块钱的能力。你有了一万块,就有一万块的能力。也就是说你只有出离心的功德的时候,你只能凭借这个功德去拯救你的父母,如果你的心里有了菩提心的功德,那无边无际的如母有情你都能帮到。
如果你能通达,能解释一点点佛的功德好了,沾一点点边,因为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即使只沾一点点,都等于无量无边。如果以此无量无边的功德去报答父母的恩,就能报答到了。这个时候你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吃瓜客了。所以我们在这里如理如法,不仅自己可以有成就,最大的成就就是光宗耀祖,能够利益过去一切有恩德的人,而不是一个无助的旁观者。
当我们带着修行的光芒,去看我们的祖先的时候,就会超越过去、现在、未来,把这种正能量送到他们的面前,像如意宝一般,令饥者得食,渴者得饮,无衣者得衣,怖畏者离怖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