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微信平台发文《习近平: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聚焦总书记考察福建朱熹园时,针对文化自信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在了解了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后表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
党和国家历来对文化建设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场合对文化自信进行了深刻阐述。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什么样的文化自信,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感国运之变化、
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2014年10月15日,习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论述摘编】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论述摘编】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
●现在,很多建设行为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无知和轻蔑,做了不少割断历史文脉的蠢事。
●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
文化自信是
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论述摘编】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论述摘编】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文主体内容节选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事关国运兴衰!习近平这样谈文化自信》)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