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真正了解佛法,非先研究圆教不可

2022-04-13 21:47: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  述


   第六十八集(一)

结论





图片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六十八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时长:46:10







结论


《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又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又说:“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所谓一乘法、一事实、一大事因缘,都是指的圆教。其他如《华严经》的一真法界,《维摩经》的不思议解脱,《般若经》的实相般若,《楞严经》的如来密因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涅槃经》的大般涅槃,乃至禅宗的正法眼藏,净土的依正庄严,都是圆教中教法、谛理、观行、果德的别名。所以要真正了解佛法,就非先研究圆教不可!

--- 《天台宗纲要》原文





圆教对佛陀的一代时教有开权显实的意义,会让我们看到实相,让我们知道佛陀的本怀。就像登山一样,登到山顶了就能一览众山小,理论上是这样的。


《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如果从一乘法的角度看,一切法都是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的。正因为有圆教的见,所以道宣律师把四分律判为大乘戒法,他首先是从佛陀的戒体上来分析的,分析佛陀所证的无作妙体具足大乘的,所以四分律是大乘的。


佛陀说法总的方向是解脱,离苦得乐,只不过解脱之后,界外还有四乘、四法界。佛希望每个众生都得到佛果,这是总的方向,所以除了四法界的法称为佛法,乃至人天增上乘的法也属于佛法。


印光大师讲“敦伦尽分”,就是说,人要做好自己的本分,要厚道一些。佛教八万四千法都摄于善心善行中,心善则业善,一个人的心如果不善,那对他来说这些都不是佛法。所以太虚大师也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图片


包括六即里面,理即和名字即也是为了勉励我们。我们是有佛性的,怎么能干不符合佛性的事呢?为什么不做佛,反而要做魔呢?为什么要抛弃自己的佛性不顾,这么迷惑颠倒呢?不要辜负己灵啊!所以佛才要说这六即来鼓励我们。


圆教的见也讲到了,所谓妙法,就是一妙一切妙。那“一切妙”代表什么?我师父跟我讲,有个拜法华忏的人拜到“糞”字开悟了。这就叫一妙一切妙,连“粪”字都妙。如果连“糞”字都妙,那人天增上妙不妙?藏、通、别、圆都妙的。这才是一乘法、一事实,这个不能理解错了。有的人说,只有《法华经》才是最宝贵的,这不是诽谤佛经吗?因为依法华的见,一切经皆妙,这才叫妙呢!


只有藏教和通教不承认别教和圆教的,哪里有别教和圆教不承认藏教和通教的?只有小乘不承认大乘、金刚乘的,哪有金刚乘不承认小乘、大乘的?没有的。


图片


我们这辈子若能生起大乘心,那是了不得的。就是先把小乘出离心生起来,也很了不得,这要花多少年时间专门去修的。


专门修出离,或者专修厌离,或者专修不净观,就攻这个课题,攻得真的对轮回的厌离心生起来了,不著了才行。男的要修到连天女在你面前都不动心,女的要修到天子来了都不动心,这才算是对轮回真正地生起了厌离。然后一边这样修,一边又以大乘心摄持,祈祷着佛菩萨,修对自己机的法,这个很重要的。


比如念阿弥陀佛,要生起对娑婆世界的厌离心,还要生起对极乐世界的信心、渴仰之心,所以一句佛号具足欣厌。欣是欣求极乐,厌是厌离娑婆。


佛陀在《无量寿经》里先说极乐世界是从哪里来的,依正庄严是什么,然后回过头来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五痛五烧。不仅经典的这些文字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了,我们还要像一个学生写论文一样,拿了这个课题,为了对这个世界生起厌离心,就要找各种各样的教证、理证,去实践各种各样的修法。


佛教里有一句话,叫“宁执我见如须弥山,不执空见如芥子许”。我们凡夫学般若往往会产生这种过失学:什么都空,因果也空掉了。所以祖师告诫我们,不要听到空性就以为是空,空是妙有啊!


图片


每一部大乘经典,祖师在教导我们的时候都是手把手引导的。《华严经》怎么样能证入一真法界?也是强调圆教的善知识的重要性。


圆教里讲,“初发心时,便成大觉”。得到根本智了,才有参学的入处,才看得懂菩萨在行什么。有了根本智,也才有学差别智的资格。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百城烟雨,只不过是学差别智,从初念佛到最后成佛,从根本智到差别智,都是依靠善知识。


所以《华严经》里赞叹善知识的重要性,都归到《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的最后偈颂里又有很重要的两句话,“远离一切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亲近善知识,要远离恶知识,这个很重要的。这个恶知识不仅仅只是外在的,也包括我们内在的错误知见。


极乐世界怎么去?善业怎么成就?就是要靠善知识。禅宗的正法眼藏完全是依照善知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






 FORIQINGLIANG:

善知识





向上滑动阅览


尔时佛告诸大众:“乃往古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光明庄严,劫名喜见。”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其王夫人、名曰净德,有二子,一名净藏,二名净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萨所行之道,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慈悲喜舍,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达。又得菩萨净三昧、日星宿三昧、净光三昧、净色三昧、净照明三昧、长庄严三昧、大威德藏三昧,于此三昧、亦悉通达。”


“尔时彼佛欲引导妙庄严王、及愍念众生故,说是法华经。时净藏净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愿母往诣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所,我等亦当侍从、亲近供养礼拜。所以者何。此佛于一切天人众中、说法华经,宜应听受。’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罗门法,汝等应往白父,与共俱去。’净藏、净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见家。’母告子言:‘汝等当忧念汝父,为现神变,若得见者,心必清净,或听我等,往至佛所。’”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涌在虚空,高七多罗树,现种种神变,于虚空中、行住坐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现大身满虚空中,而复现小,小复现大,于空中灭,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现如是等种种神变,令其父王心净信解。时父见子神力如是,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师为是谁,谁之弟子?’二子白言:‘大王,彼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今在七宝菩提树下、法座上坐,于一切世间天人众中、广说法华经,是我等师,我是弟子。’父语子言:‘我今亦欲见汝等师,可共俱往。’于是二子从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为父、已作佛事,愿母见听,于彼佛所、出家修道。’”


尔时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愿母放我等、 出家作沙门, 诸佛甚难值, 我等随佛学。如优昙钵华, 值佛复难是, 脱诸难亦难, 愿听我出家。’母即告言:‘听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难值故。’于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愿时往诣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所、亲近供养,所以者何。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当听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彼时妙庄严王后宫八万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华经。净眼菩萨、于法华三昧、久已通达,净藏菩萨、已于无量百千万亿劫、通达离诸恶趣三昧,欲令一切众生离诸恶趣故。其王夫人、得诸佛集三昧,能知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乐佛法。于是妙庄严王、与群臣眷属俱,净德夫人、与后宫婇女眷属俱,其王二子、与四万二千人俱,一时共诣佛所,到已,头面礼足,绕佛三匝,却住一面。”


“尔时彼佛为王说法,示教利喜。王大欢悦。尔时妙庄严王、及其夫人、解颈真珠璎珞、价值百千,以散佛上,于虚空中、化成四柱宝台,台中有大宝床,敷百千万天衣,其上有佛、结跏趺坐,放大光明。尔时妙庄严王作是念:‘佛身稀有、端严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四众言:‘汝等见是妙庄严王、于我前合掌立否。此王于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习,助佛道法,当得作佛,号娑罗树王,国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罗树王佛,有无量菩萨众、及无量声闻,其国平正,功德如是。’其王即时以国付弟,与夫人、二子、并诸眷属,于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于八万四千岁,常勤精进、修行妙法华经,过是已后,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变化、转我邪心,令得安住于佛法中,得见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妙法莲华经》卷七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印光大师:怎样对治瘟 ​疫和流行病
· 弄懂人生的坚忍和操守, 藉此修养自己的心性【文化释说 • 5.4上 • 连载英文有声书】
· 千年经典中的防“疫”良方 内有实操方法,建议收藏
· 怎样正确打坐?(二)|呼吸的要点
· 看完这则奇遇,你心中所有的不平都平了
· 天下归仁 盛世华章
· 真正的实修,是要老老实实从基础开始的
· 出家人的幸福感
· 虚云老和尚:不被境转不容易需下一番苦心
· 一念之间,凡圣两边
· 百年菩提,行愿无尽|禅宗尊宿本焕长老圆寂纪念日
· 【智慧禅茶】一杯茶里的修行之道
· 法,是很难得的
· 远离末法状态
· 【佛教故事】佛陀教导我们如何“身虽苦而心不苦”
· 【绍云老和尚】为什么极乐世界也不好去呢
· 安住平凡,即不凡
· 你是不是那个知音人【嬉皮士的祖师爷】| International 推广片
· 在三界的程序里,儒释道扮演了什么角色?
· 此刻,你就是宗亲眷属的救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