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 述
第六十八集(一)
结论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六十八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时长:46:10
结论
《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又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又说:“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所谓一乘法、一事实、一大事因缘,都是指的圆教。其他如《华严经》的一真法界,《维摩经》的不思议解脱,《般若经》的实相般若,《楞严经》的如来密因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涅槃经》的大般涅槃,乃至禅宗的正法眼藏,净土的依正庄严,都是圆教中教法、谛理、观行、果德的别名。所以要真正了解佛法,就非先研究圆教不可!
--- 《天台宗纲要》原文
圆教对佛陀的一代时教有开权显实的意义,会让我们看到实相,让我们知道佛陀的本怀。就像登山一样,登到山顶了就能一览众山小,理论上是这样的。
《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如果从一乘法的角度看,一切法都是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的。正因为有圆教的见,所以道宣律师把四分律判为大乘戒法,他首先是从佛陀的戒体上来分析的,分析佛陀所证的无作妙体具足大乘的,所以四分律是大乘的。
佛陀说法总的方向是解脱,离苦得乐,只不过解脱之后,界外还有四乘、四法界。佛希望每个众生都得到佛果,这是总的方向,所以除了四法界的法称为佛法,乃至人天增上乘的法也属于佛法。
印光大师讲“敦伦尽分”,就是说,人要做好自己的本分,要厚道一些。佛教八万四千法都摄于善心善行中,心善则业善,一个人的心如果不善,那对他来说这些都不是佛法。所以太虚大师也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包括六即里面,理即和名字即也是为了勉励我们。我们是有佛性的,怎么能干不符合佛性的事呢?为什么不做佛,反而要做魔呢?为什么要抛弃自己的佛性不顾,这么迷惑颠倒呢?不要辜负己灵啊!所以佛才要说这六即来鼓励我们。
圆教的见也讲到了,所谓妙法,就是一妙一切妙。那“一切妙”代表什么?我师父跟我讲,有个拜法华忏的人拜到“糞”字开悟了。这就叫一妙一切妙,连“粪”字都妙。如果连“糞”字都妙,那人天增上妙不妙?藏、通、别、圆都妙的。这才是一乘法、一事实,这个不能理解错了。有的人说,只有《法华经》才是最宝贵的,这不是诽谤佛经吗?因为依法华的见,一切经皆妙,这才叫妙呢!
只有藏教和通教不承认别教和圆教的,哪里有别教和圆教不承认藏教和通教的?只有小乘不承认大乘、金刚乘的,哪有金刚乘不承认小乘、大乘的?没有的。
我们这辈子若能生起大乘心,那是了不得的。就是先把小乘出离心生起来,也很了不得,这要花多少年时间专门去修的。
专门修出离,或者专修厌离,或者专修不净观,就攻这个课题,攻得真的对轮回的厌离心生起来了,不著了才行。男的要修到连天女在你面前都不动心,女的要修到天子来了都不动心,这才算是对轮回真正地生起了厌离。然后一边这样修,一边又以大乘心摄持,祈祷着佛菩萨,修对自己机的法,这个很重要的。
比如念阿弥陀佛,要生起对娑婆世界的厌离心,还要生起对极乐世界的信心、渴仰之心,所以一句佛号具足欣厌。欣是欣求极乐,厌是厌离娑婆。
佛陀在《无量寿经》里先说极乐世界是从哪里来的,依正庄严是什么,然后回过头来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五痛五烧。不仅经典的这些文字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了,我们还要像一个学生写论文一样,拿了这个课题,为了对这个世界生起厌离心,就要找各种各样的教证、理证,去实践各种各样的修法。
佛教里有一句话,叫“宁执我见如须弥山,不执空见如芥子许”。我们凡夫学般若往往会产生这种过失学:什么都空,因果也空掉了。所以祖师告诫我们,不要听到空性就以为是空,空是妙有啊!
每一部大乘经典,祖师在教导我们的时候都是手把手引导的。《华严经》怎么样能证入一真法界?也是强调圆教的善知识的重要性。
圆教里讲,“初发心时,便成大觉”。得到根本智了,才有参学的入处,才看得懂菩萨在行什么。有了根本智,也才有学差别智的资格。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百城烟雨,只不过是学差别智,从初念佛到最后成佛,从根本智到差别智,都是依靠善知识。
所以《华严经》里赞叹善知识的重要性,都归到《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的最后偈颂里又有很重要的两句话,“远离一切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亲近善知识,要远离恶知识,这个很重要的。这个恶知识不仅仅只是外在的,也包括我们内在的错误知见。
极乐世界怎么去?善业怎么成就?就是要靠善知识。禅宗的正法眼藏完全是依照善知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
FORIQINGLIANG:
善知识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