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书局推出的《慈风普扇》属于传统文化智慧类散文集,是传喜法师近年来海内外报刊专栏的文字辑录,共分3个篇章、5个部分,42篇。涵盖生命的议题、文化的传承、精神生于道、佛教与科学、自信与自觉等内容,引导我们从种种错综复杂的信息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定海神针。《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本书的阅读,以期激发今人乾健不已的精神。
在当今技术成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对整个世界的颠覆愈来愈令人咋舌的时代,人类的前途及个体生命的价值何在?本书深入浅出,法师从自我生命的体验出发,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如母有情的厚爱融化在字里行间,分享了道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启迪心灵、唤醒心灵,呼唤人性的回归;在这个信仰重建的时代,又超越信仰、超越宗教,以多维的视角,引领读者直探生命的本义,实现生命的超越,从而阐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中篇一 文化的传承
一、东汉明帝夜梦金人
二、一脉相承
三、北纬30度
四、“灵山犹在,法华未散”
授记:生命的接力
点燃:生命的链接
1.亲近善知识
2.以戒为本 门门是妙法
3.满目青山,触目菩提
4.天下道友第一亲
5.大乘:我和你
6.菩萨:让你得到祂
7.菩提心愿:只要有缘
五、寺庙的锣鼓
1.大白塔下,赐号“传喜”
2.使命与担当
3.佛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
4.智慧、慈悲的主题不变
5.不忘初心与文化重构
6.“唐僧取经”与“唯物主义”
7.情怀与“私心”
8.狮吼佛音
9.人皆可为尧舜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中篇一 文化的传承
6.菩萨:让你得到祂
佛教里有句话,世间缺道不缺庙。道若修好了,外在的一切都不会匮乏,佛法的弘扬也是挡不住的。只要你的生命存在,就是道。你一开口,即是道的表述;行住坐卧,处处是课堂,谁碰到你谁得利益,因为他遇到圣贤了。所以,我们只问自己怎样修行。
为什么我们会无量劫来轮回?念佛也好,坐禅也好,有的得到一点味道就止步不前了。因为无我定是很享受的,世间的任何悦意都无法与之相媲美。所以,有的耽着在偏空涅槃里“以空寂为家乡”,在一个地方一下搁浅不知多少辈子就过去了。
蕅益大师说“直趋菩提”。我们说小乘法很实用可以证阿罗汉,但为什么还要进而再发菩提心呢?因为你耽溺在偏空涅槃里,跟你过世的爷爷、祖先、无量父母没有产生关联。再简单点说,比如你吃饱了,不代表天下人不饿肚子了。设若,入一个非想非非想定可以八万四千大劫,那么再多的阿罗汉不如一个菩萨发起菩提心。佛培养我们,是为了让我们这个生命有用而不是让祂寂灭掉,所谓“苦志明心报四恩”。所以味道要尝,但尝了不要停,一个一个,要快速地过。
因而,小乘戒当下有用,但小乘戒体的范围覆盖小——尽形寿,活着每天起作用,死了就没了,跟来世也没关联。“从今乃至菩提果”,即大乘戒,是毕竟成佛的,而且是过去菩萨已学、现在菩萨在学、未来菩萨要修学的,不仅跟我们今生来世有关,甚至可联通一切菩萨、生生世世都涵盖在了大乘戒体里。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恭恭敬敬地修小乘法,严持戒律,修到至少能有验相;对治了贪瞋痴,身见的执着自然会轻,但不能得少为足,誓愿再精进,进而再发菩提心。
如果,修小乘法证得了圣果而不发大乘心的话,佛陀称这个果——焦芽败种。还有一说,实则并没有真正证得圣果,自以为证得了圣果为增上慢,叫未证言证。而真正证得圣果的人,当空性一现前,真正得到法乐时,这种法乐使祂自然而然想起要跟有恩的人去回报。或者真正空性的大乐现前时,祂自然就会去找有恩的人,“我要跟他分享,我要帮助他”,即转小向大,除了佛陀加被祂、劝发祂,还有一个法尔如是。所以,包括小乘戒,凡夫的这个传承,都属于补特伽罗表示传。
譬如,得戒和尚,当祂身披法服坐在坛场,这时祂扮演的就是释迦牟尼佛。你观想祂代表释迦牟尼佛,就能得到释迦牟尼佛的加持,所以,这个戒体是释迦牟尼佛给的。佛在经典里讲得很清楚:“即便你师父是个凡夫,但因为你恭敬你师父的缘故,我会以你师父的平台,以你内心恭敬你师父的状态给你加持。”当你对你师父如理如法很恭敬时,你即会得到佛陀的加持。意思是当我们虔敬心具足,佛即会现前。所以,佛性面前人人平等,只要如理如法,我们都能得到释迦佛陀的加持。
经典是理论,是原则,是宝藏。如果理论上没有充分闻思的话,譬如仅遇到一个小乘法,有可能就会被拘泥其中。所以,佛教讲闻思修,首先学习理论,有了正知见,进而再认真去修。
当然也可以一边修小乘法同时发大乘菩提心。试想,“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是小乘还是大乘?倘若从念的本位上来说,“南无阿弥陀佛”是大乘。但对明白者是大乘,对不明白的有可能是小乘、人天乘,或许人天乘也谈不上。比如少康大师随机设教,诱奖小儿念佛,虽然不懂但可以先学起来。
少康大师初到新定,人未从化。少康大师乞食得钱后,诱奖儿童说:“阿弥陀佛是汝本师,能念一声,给你一钱。”众儿童为钱故,争相而念。几个月后,念佛者剧增,少康大师又善巧引导,念十句给一钱。如是经过一年的劝化,新定地区大小贵贱念佛者,盈满道路。
少康大师见机缘成熟,便于乌龙山启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聚集大众午夜行道唱赞。每逢斋日,有三千余人云集。少康大师登高座,令四众弟子望其面门,即高声唱念阿弥陀佛。每念一声,口中即出一佛,连诵十声,则出十佛,若连珠状。少康大师对大众说:“汝见佛者,决定往生。”众弟子听到这个授记,欣喜异常,念佛更勤。亦有少数未见者,悲感自责,因而加倍精进念佛。
唐贞元二十一年十月,少康大师预知时至,召集弟子作最后的嘱示:“当于净土,起增进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汝曹此时见我光明,真我弟子。”语讫,放光数道,奄然而化。
对此,印光大师在《净土圣贤录序》中赞叹:“试思善导在长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声,盈于道路,其往生者,当不止百千万亿。”
试想,我们受的《四分律》比丘戒是小乘还是大乘?或者,汉传佛教传承至今乃至还能受戒,这都源自于道宣律师依大乘心来解《四分律》,把《四分律》安立于大乘的戒体当中来解释无作妙体。所以,汉传佛教可以三坛大戒一起受。由此而开创了中国南山律宗,使律学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部分。直至今日,中国的出家戒律仍将《四分律》奉为圭臬,我们一直都在蒙受道宣律师的恩泽。因其一生大多居于终南山,故世称“南山律祖”,中国的律宗亦称为“南山律宗”。
有人问:“师父,我们想受菩萨戒,有什么要求吗?”我说:首先要学习发菩提心的内容。怎样发起菩提心?发起菩提心的功德相是什么?需要深入学习。净土十一祖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无着菩萨的《摄大乘论》等,大乘经典有很多。经典是大乘,我们则要发起与大乘经典相应的大乘心,佛弟子即是法的弟子,学祂就要成为祂,论典的重要性即在此。祖师、善知识的接引即菩提心功德具足者来接引我们,更是必不可少。
同样,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里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对大乘行者而言,发菩提心、立大悲愿是比开悟证果更首要的急务。愿力决定一个人的始终,智慧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从愿到行,要有菩提心,要靠大智慧。
而佛法是没有边界的,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玄奘大师讲唯识,难道仅将其视为唯识宗的祖师吗?六百卷《大般若经》都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如果你肯下功夫而加以融会贯通,那就不致把性相二宗割裂对待,因为相的建立也要通达性空缘起,没有通达空性,唯识也无法通达。
当我们试着这样去了解时,再念一句佛号自然也就不同了。就像我们听法要发菩提心:“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成佛而听经闻法。”当每一个人都为了一切如母有情的究竟解脱而听经闻法时,人人放光,光光辉映,那么一个法会的光明就能笼罩整个地球。可见,同样一个行为心态决定着结果。
因而,我们依小乘法起修,但依大乘心来摄小乘法,发了殊胜的菩提心,然后正行去修,正行殊胜,最后回向殊胜,结行殊胜。我们行持任何善法,都要牢记这三殊胜。
佛陀讲净土法门,譬喻念佛求愿往生,就像恋爱的人天天在思念对方,如果以这个心必定会到对方那里去。《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则譬喻如母忆子,妈妈天天想儿子,儿子若不想妈妈,或见不见;如果妈妈想儿子,儿子也想妈妈,“母子历生不相违远”,“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事实上,两个人心早已合在一起了,见面只不过是日后的因缘成熟。
所以,越是大乘法越要心领神会。教法,设若不留存世间,我们怎样能懂?那怎样表达呢?佛陀常用譬喻。我们读诵佛经,故事懂了,那故事所譬喻的道理有没有懂?要细细思惟,慢慢成长,保持不要错路,以待生命成熟。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理论上有了,身口意也清净了,清净了也要成长。因为成长是一个过程,习气更要因次第尽。
我师父悟公上人曾说:“我们对佛法要研究。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佛法还要回归自性,不能向外驰求。闻到一句一偈,都能了生脱死。法音经耳,功报弥劫,一句授人,永为道种,这个道即是菩提道。所以,假若修行人不发菩提心,功德很小。如同种田,种子没有播下去,稻谷不会生出来;因地心发得大,果才结得大。”
所谓菩提心,即是遍缘法界心、广大心、清净心、光明的心、无障碍的心、无量光无量寿的心。于情与非情不起分别,起分别即为世俗想,不起分别即是广含、佛光普照的状态。你的佛性在哪?你的佛光在哪?要普照。于普照之中,情与非情不起分别,若起分别即落生死,是生灭法。
倘若,过去世真正地发过大乘菩提心,一触到这个缘,“哗”,大乘菩提心这个节点马上像虫洞一样穿越。因为菩提心即是覆盖过去现在未来的,等于在这个节点上再次开启,“唰”一下你就会感应到。我受菩萨戒时即泪流满面,不能自已。戒场上授锡杖:“执此锡杖,示如实道”,当听到这一句时泪水就“哗哗”地倾泻而下。这证明不仅这一世,以前我肯定也受过、发过菩提心,所以这个时间节点是超越时空的。
为什么还有顿超?譬如前世证到某种角度的,这一世有可能也会超越,在某种因缘成熟之际,祂的身心和诸佛世界发生链接即可进入佛菩萨的族姓,如《华严经》所言“入于如来种姓”,当祂突破某个点时即可进入佛菩萨的家族了。这个家族欢迎祂,灌顶即为此意。上根利器者,比如在金刚乘里上师在灌顶的同时,有的当下证悟,是这个大因缘帮助祂开启了生命的链接,使其功德忽然在当下超越、恢复了,因而叫顿超。
而佛菩萨是不会舍弃这个苦难世间的。一如逍遥游的丰干禅师:“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一身如云水,悠游任去来”。但来了之后,倘若迷掉了怎么办?所以菩萨先要碰菩萨。就像放鞭炮,捻子要先缠在一起,除非单个帮祂点。若是编在了一起,只要一个被点燃,其余的就会依次传递,“噼噼啪啪”地在世间引爆下去了。
因而,纵然有大善根的来仍然需要大善因缘,仍然需要大善知识的善因缘给祂再度激活。就像原子弹的爆炸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引爆,才能震荡、分裂、爆炸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三宝住世,亦复如是。印光大师发愿说:“愿将娑婆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而这个时代很多有善根的都迷失了,所以我们在呼唤,赶紧把大家唤醒,把有善根的都聚拢并点燃起来。我有幸恢复了佛法的这个感受,所以这也是我的一个心愿。
菩萨,戒定慧庄严,菩提心发起来,膝盖收拢,一身化身无量,可遍布于任何空间救度众生。这即是菩萨的威德自在。
而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试想,这个世间有谁没有在修呢?我们在五蕴——色受想行识里,是没有自在可言的,唯有修行才能离苦得乐,才能获得自在人生,才有幸福可言。所以,这是一个理性的抉择。通过小乘的修行脱离贪瞋痴,把自己拙劣的人格化从“我”里解脱出来,然后智慧才能越来越高广甚而照见五蕴皆空,从五蕴皆空的枷锁里再度跳脱出来。这时,“生老病死”对你是现象有而本质已不起作用了。就像跨海大桥有了,天堑还会是阻隔吗?
所以,对觉悟者而言,生老病死只是祂的工具,是祂的舞台。佛陀八相成道,只是自然地安住于生老病死并随缘教化众生而已。祂可以马上变成18岁,但对众生有意义吗?而对众生没有意义的事,祂不做。所以佛陀成道之前,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八定,可以随便玩,顺序地来一遍、倒过来、跳跃着,都可以;涅槃前,再把这个顺一遍,告别了,我的身体结束了。为什么要结束?刺激众生!——“你都见不到我了,你还不修吗?”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生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所以,玄奘大师当年在印度朝礼佛陀圣地时,看到佛像倾颓、遗迹残损,不禁痛哭流涕。“不见如来金色身”,如果也变成我们忏悔的一种力量,这种感觉若找到了,我们才会懂得珍惜。我们的生命是单向的,日历每扯掉一页生命就少了一天,对我们而言,每一天都是不可复制的,所以“我”再也不可能活在今天了。佛陀可以超越过去现在未来,而我们还“卡”在里面,唯有佛陀的教法可以拯救我们。
《杂阿含经》卷三十四记载:
佛陀时代,一个人来到佛陀面前请教。请问佛陀,在您之后,未来会有多少佛出世?佛陀说:未来将出世的佛,像恒河沙一样多。这人听了心中暗自高兴,心想将来机会还多得是,不急、不急,便告辞回家去了。半路上想想又不对,又折返回来,问佛:请问佛陀,在您之前,有多少佛出世呢?佛陀说:过去已出世的佛,像恒河沙一样多。此人听了,一身冷汗,心想:过去,像恒河沙一样多的佛出世,我在生死轮回中都没有遇见过一尊,难道我要不顾眼前而寄望于渺茫的未来吗?于是,他当机立断于佛陀座下出家了,不日即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的涅槃是一种方便示现,留下经典为药,使有缘众生都得救度。而我们终究会知道,其实佛陀就在那里,不生不灭,无处不在。正如《法华经·如来寿量品》里所喻,家里的孩子误服毒药,有些孩子中毒尚浅,本心尚存,能够接受父亲救治,便得痊愈;有些孩子却中毒已深,迷失本心,不愿接受父亲的救治。而这些中毒的孩子即是我们,中毒即指贪瞋痴三毒烦恼,陶醉于世间,甘之若饴。更有甚者,根本不承认大慈父佛菩萨的存在。
印光大师亦言:“佛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爱无偏党,常欲度脱。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故虽绝无信心之一阐提辈,亦无一念弃舍之心。机缘若到,自可生信皈依,依教修持,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也。”
有时我也在想,我师父也好、静慧老和尚也好,以及我所见过的那些长者们,祂们既然都是大成就者,早已了生脱死证入圣果位了,生死已无阻隔,为什么却又以这样一个普通人的状态来到世间呢?后来想想:是啊,如果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都度不了你这个普通人的话,请问祂要示现什么身呢?所以,佛菩萨有时就那么慈悲地在这个世间默默出现了。祂甘愿现这样一个普通人的身份,默默地来到我们身边,跟我们讲话、手拉手,陪伴着我们成长,才能让我们得到“祂”!
未完待续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慈风普扇》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